伤痕文学的继承与超越——从三组矛盾关键词重新解读伤痕文学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围绕着宏大叙事与个人悲欢、记忆与遗忘、归罪与释罪三组矛盾关键词对伤痕文学进行论述,承认其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有所继承的同时,更强调对它们的超越,从而探究充满矛盾与统一的伤痕文学关于人性真实、理性建构和历史深刻反思的真实意义。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从宏大叙事与个人悲欢这一组关键词展开。论述了伤痕文学运用个人悲欢凸显宏大叙事,为“人”的丰富展示提供了可能,使得“人性”的复杂及其理性因素在政治主题之下得以昭显。展现了政治与家庭伦理、政治与情爱权以及政治与理性的复杂关系,流露出人性的种种真实。 第二章从记忆与遗忘这一组反义词展开,论述伤痕文学倡导遗忘与记忆加强的悖论。伤痕文学通过选择性记忆和光明叙述来促进强制遗忘,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趋同使得批判力度大为消减。不过,这种强制遗忘也造成了记忆加强,更何况伤痕文学存在的本身意义就是拒绝遗忘。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伤痕文学的归罪姿态与释罪结果之间的矛盾关系。尽管伤痕文学呈现出归罪的文学姿态,但理想罪和二元对立人物模式却无意中为集体释罪,从而使伤痕文学充满了归罪与释罪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此类作品流露出了宝贵的忏悔意识,体现出作家们独立思考的自觉和对人性进行深度透视、超越“限度”的可贵精神。 进行文本细读,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伤痕文学矛盾统一的文本特征,探究其显文本和潜文本理解的可能是本论文的一大重点。目的在于说明伤痕文学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不仅有继承,更存在超越,体现出作家们表达人道主义的坚韧,关注那些以往被文学史经典光环所遮蔽的优秀作品,获得伤痕文学的独特意义和文学价值。
其他文献
法学和文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区分不是绝对化的,都需要语言的诠释,都需要结合语境具体理解。“法学与文学”是发源于美国法学院的一场学术运动,并演变成为一个法学流派或者
《长生殿》是我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在将近350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大量的关于《长生殿》的曲谱,其中或清工、或戏工,或全本、或散出,或小全本、或只曲,其编订、传抄者既有曲学
造成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身原因是在校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自身原因的分析希望人们重视在校生自身教育,尽量减少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 There
期刊
中国元素的运用在海外作家的创作中一直起着微妙又意蕴深长的作用,成为其具有较高辨识度的要素之一。而近年来在海外华人创作中,女作家的地位日益凸显。一方面在异域生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