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行为结构争议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im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诈骗罪是常见的、多发性财产犯罪,因为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对诈骗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观点不一致,导致对犯罪定性存在分歧。本文以诈骗罪的行为结构为主线,梳理、分析诈骗罪各构成要件的争议问题,以期对诈骗罪的司法实践有所提高和帮助。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诈骗罪的行为结构”、“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受骗人的认识错误”、“财产处分行为”、“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等多个角度对诈骗罪行为结构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述,下面予以简要的介绍。第一章诈骗罪的行为结构。首先,笔者根据实际案例指出司法实务中对认定诈骗罪存在较大分歧,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存在不同观点,解决这一问题,应重新审视诈骗罪刑法理论,把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其次,笔者分析了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诈骗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几种观点,提出诈骗罪(既遂)的行为模式: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被害人陷入或维持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获得或使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第二章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欺骗行为的实质就是使受骗人陷入或继续维持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并进而处分财产。欺骗的内容可以分为就事实进行欺骗、就价值判断进行欺骗。欺骗行为既可以是语言、文字的陈述,也可以是举动的虚假表示;举动的虚假表示又可以分为明示的举动欺骗与默示的举动欺骗。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可以由不作为构成。欺骗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第三章受骗人的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概念是指受骗人因欺骗行为而产生处分财产的动机的错误。认识错误的主体应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为交易目的设计的智能化机械可以成为认识错误的主体。认识错误的内容是受骗人误认为其处分财产权利的条件成就。第四章财产处分行为。财产处分者必须是受骗人;受骗人处分财产,是指受骗人基于认识错误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人占有。处分行为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应从客观面与主观面两个方面判断受骗人有无处分行为,客观面是转移财产的占有,主观面是转移财产占有的意识。第五章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欺骗行为使对方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财产的内容不仅包括公私财物,而且包括财产性利益。对作为诈骗罪成立要件的财产损害,应理解为是整体的或实质的财产损害,不能视为个别财产的损害。
其他文献
地理信息服务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能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实时的、丰富的位置信息相关服务。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是地理信息服务社会化发
高校科研创新实践的潜在风险和负外部性,彰显了"负责任创新"理念和范式的存在价值。高校科研行动中的预测和监控阶段、省思和协商阶段、评估和反馈阶段等共同形成负责任创新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充电服务网络的建设带来了挑战。文章介绍了全球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发展现状和商业运行的问题,分析了充电设施和运营商开展互联互通的必要性,提出了充电
作为古典时代雅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者教育,关涉雅典乃至古代希腊教育从自然到人的转向,涉及职业教师的滥觞与教学实践的嬗变,涉及在什么社会条件中孕育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在优化政策供给、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分析了南京林业大学《精细化工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与建议,同时将微视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人园林在注重园景布置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侧重于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情结,而意境的深化在宋代文人园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