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报导,脑型疟一般预后甚差,即使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其病死率还是高达30%~50%。根据李国桥教授长期研究脑型疟总结的理论,脑型疟可分为T昏迷、R昏迷和非R非T昏迷。R昏迷和非R非T昏迷病人的病死率甚低,脑型疟死亡主要见于T昏迷患者,特别是高密度原虫晚期滋养体(T)和早期裂殖体(Se)的T昏迷患者,其病死率高达50%~70%,原因是大量原虫阻塞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微血管,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立即用抗疟药杀火原虫,但由于原虫阻塞不能迅速改善,已形成的广泛性微血管阻塞的病理损害不能迅速逆转,结果往往是虫死人亡。为了降低高密度原虫T昏迷患者的病死率,我们设想选择时机给药杀虫,即等待裂殖体发育成熟,含虫红细胞破裂后才投药杀虫,旨在使原虫造成的广泛微血管阻塞,随着红细胞破裂而复通,恢复组织的供氧,从而使病理损害得到迅速逆转,达到既迅速杀灭原虫又较快治愈病人的目的。 选择皮内血片T+Se密度≥300/μl的T昏迷患者,按其末梢血片T+Se密度进行随机分组,把病人分配入择时投药杀虫组(等待裂殖体发育成熟破裂后才投抗疟药)和即时投药杀虫组(入院时立即给予抗疟治疗),对两组患者均采用青蒿琥酯静脉注射5天总量420mg为抗疟治疗,两组对症处理和辅助治疗措施相同。符合病例选择条件的T昏迷患者89例,分配入择时投药杀虫组36例,即时投药杀虫组53例(部分病人昏迷后入院前数小时刚用过青蒿琥酯治疗者也分配入此组)。择时杀虫组因等待原虫发育成熟破裂而推迟抗疟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7.9±8.1小时。治疗结果表明:(1)病死率:择时杀虫组为8.3%,即时杀虫组为24.1%,X~2=4.04,P=0.044;(2)昏迷持续时间:择时杀虫组为37.0±35.7小时,即时杀虫组为67.2土53* 小时,t—2厂8,P—0.007;(3)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虽然相似,但其损害程度明显不同,择时杀虫组62.5%病人表现为有尿型肾衰,不需透析而可自行恢复,而即时杀虫组病人85.7%为无尿型肾哀,必须进行透析治疗,组间比较Ped.032,具有显著性差异。 采用即时杀虫法(入院立即用青蒿现酯IV抗疟治疗)治疗脑型疟R昏迷32例,治疗结果:(l)32例病人全部治愈;(2)昏迷持续时间为22.9土12.2小时:平均原虫转阴时间(PCT)397土20.1小时;(3)平均退热时问(FCT)35.丑土31.1 小时。与T昏迷病人(昏迷持续时间67.2土53.1小时,PCT7o.2土31.6刁时,FCT7二石土4o.6J时)比较,说明R昏迷病人预后较好,昏迷持续时间FCT、PCT均比T昏迷短,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鉴于T昏迷和R昏迷病人病情轻重、预后等的不同,它们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动态观察T昏迷和R昏迷病人的部分粘附分于和细胞因子,结果:*)T昏迷组病人血清粘附分于sICAM*、sE七electin均明显高于R昏迷组,提示T昏迷病人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晚期滋养体/早期裂殖体阻塞脑微血管造成的病理损害;Q)所有脑型疟病人血清hFa、IL-6等炎性细胞因于均显著升高,并与原虫密度呈正相关,结合R昏迷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特点和原虫状态,可以认为,R昏迷的产生与裂殖体破裂时导致的中毒、过敏反应有关。 综上所述,择时杀虫法是降低脑型疟T昏迷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探明不同类型的脑型疟的发病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脑型疟的治愈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