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0例(28椎)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59~95岁,平均年龄75岁,腰痛病史20余天至5年,平均7.9个月,有明确外伤史者7例(35%)。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对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不愈合的椎体主要集中在胸腰段(T11至L2,23椎,82.1%),发生真空现象的椎体占92.8%(26椎),无明显真空现象的椎体均有患椎硬化,椎体内裂隙在椎体内分布情况:21例分布在靠近椎体上终板及椎体前方(80.8%),2例靠近椎体下终板(7.7%),3例位于椎体中部(11.5%)。对骨折不愈合诊断率X线为34.6%,CT为65.4%,MRI为88.5%。VAS评分由术前的8.370±0.926,降低到术后的1.000±0.738,随访期间未发生较明显变化。cobb角由术前13.07±8.028°降至术后10.85±6.106°,随访未发生明显变化。压缩率由术前47.51±18.530%降至术后35.786±9.3578%,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1、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产生是多种原因(成骨能力降低、缺血性坏死、间盘退变、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对于出现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①有较长腰痛病史(≥3个月),经保守治疗无效者;②卧位或保持某种姿势时疼痛轻微或无痛,但在改变体位如翻身、坐起、下床活动时疼痛加重且较剧烈;③进行性后凸畸形,可出现迟发型脊髓损害;④影像学显示有椎体内裂隙或假关节形成。3、治疗方法采取椎体成形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