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立足于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SBAR反应器中,在温度为10~20℃,pH值为7~8,DO为6mg/L左右的运行条件下进行了研究。该系统连续运行3个月的结果表明,系统处于稳态时好氧颗粒污泥对COD,氮和磷都具有非常稳定的去除效果,当进水COD、氨氮和磷浓度分别为1000mg/L,50mg/L和15mg/L时,颗粒污泥对COD,氨氮和磷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0%,95%和85%。 研究了好氧颗粒培养过程中脱氮性能,发现培养前期,反应器出水中的氮形态主要是以NO2--N和NO3--N的形式存在,污泥的反硝化能力不强。长期运行过程中,出水氮形态主要是以NO3--N的形式存在,总氮的平均去除效果达到55%,这说明污泥颗粒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从一个典型反应周期考察,总氮的减少主要是发生在反应周期前三个小时内。 在成功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基础上,研究SBAR系统中不同碳氮比和有无厌氧段两种运行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速率的影响,深入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的脱氮特性。不同碳氮比实验的结果显示,碳氮比越大,总氮去除率越高,当碳氮比由5升高到15时,总无机氮去除率由37.6%上升到50.5%。有厌氧段和无厌氧段运行模式比较可以发现,无厌氧段的氨氮去除速率比有厌氧段的要快得多。反应周期结束时,有厌氧段和无厌养段总氮去除率分别为46.6%和48.6%,差别不大。从经济、节能方面考虑,无厌氧段在实际生产运行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