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发生的中医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Empathy)也称同理心、移情,是指个体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共享及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有利于获取环境信息并适应环境,进行社会交流,对个体来说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而共情缺陷的个体则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困难,无法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进而导致应对行为的偏差,不仅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社会功能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心理及精神障碍疾病存在共情缺陷的表现,是导致这类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理论中并无共情的概念,但是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脏腑精气受到外界刺激而做出的应答,共情作为一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发生发展也与中医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若脏腑精气不足、功能障碍,可导致共情失去物质基础,出现不同类型及程度的共情缺陷。但目前对于共情的中医药研究相对较少,对共情发生发展机制的中医理论探讨可能为中医对共情的研究提供思路,为中医药改善共情缺陷方法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为系统阐释共情发生发展机制的中医理论内涵、揭示共情缺陷可能存在的内在脏腑机制,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共情过程进行梳理、对共情缺陷常见中医证候进行汇总,并对精神分裂症、癫痫、抑郁症、孤独症/自闭症4种共情缺陷常见病症共情失调的表现进行相关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共情产生机制与中医脏腑的关系探讨;(2)共情缺陷常见的中医证候文献研究;(3)共情缺陷常见病症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共情理论模型的梳理,相关文献分析,及共情缺陷常见病症的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共情发生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其中心主宰共情的发生,脾主要涉及认知共情,肝是情感共情的关键,肾调制共情的发生与程度;2、共情缺陷的证候多集中在痰火内扰证、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3、恐伤肾志是精神分裂症共情失调的根源;痰阻脾虚互为影响,导致癫痫认知共情能力下降;相火不足是抑郁症共情缺陷发生的根本;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是孤独症共情障碍的主要病因。
其他文献
脂肪肝与高脂血症关系密切[1、2].但脂肪肝的程度与血清脂质含量的关系则少有研究报导.为此,我们对B超诊断为脂肪肝的711例患者的血清脂质含量进行分析,以探索其间的关系.
1982年,我19岁,那年我进入引镇供销合作社当营业员,卖过副食、卖过家电、卖过布匹,也见过许许多多的人.引镇是陕西的三大集镇之一,每逢赶集的时候引镇到处都是来买卖物资的人
概述了干旱期间选择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方法,以2000年6~7月哈尔滨地区特大干旱期间进行的飞机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为例,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选择的作业时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