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衍生产品是上世纪9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金融工具,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是目前国际上发展最为迅速金融市场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深入研究各种国际金融工具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内在需求。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信用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并且探讨这种最新的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详细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定义、类别、功能和市场参与者。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一些基于信用风险或信用事件的金融合约。目前这种产品主要有四种类别: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期权和信用联系票据。由于其具有避险、套利、产品重构和价格发现等功能,因此吸引了包括银行、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在内的众多投资者的参与。 第二章提出了三种重要的定价模型: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简化式模型和含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交易期权定价模型。首先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的障碍和定价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接下来在确定利率假设下研究了应用非常广泛的经典的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然后将其推广到随机利率的情况。随后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简化式模型。本章的最后一节对含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探讨了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首先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复合期权定价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初步探讨了该模型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发行时存在价值高估的现象。 第四章对我国引入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构建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政策建议。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引入衍生产品交易的条件,但是应该循序渐进。文章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先允许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或优质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然后发展国内银行问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最后发展允许国内机构投资者参与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其他文献
本文对转型时期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开放式基金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是和其先进的运作机制与科学的组织结构密不可分的。相对于封闭式基金而言,开放式基金最大的创
80年代从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继而席卷全球的电信自由化浪潮根本上是因为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市场日趋完善或扭曲程度下降。但由于各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