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协调生态建设与粮食供求、经济增长的平衡关系,在受环境条件制约地区极具应用和推广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地区农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其在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空间格局特征变化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并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对安塞区农林复合系统进行综合提升与优化配置,以期为陕北地区类似县区的农林复合系统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根据实际调研和已有研究资料汇总,对研究区域农林复合系统的景观构成和配置模式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按照流域内农林景观要素配置比例和农林产业特征,将安塞区流域尺度的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分为“耕地+苗圃模式”、“果园+X模式”、“棚栽+园艺模式”、“林草+畜牧模式”、高效循环模式5种。(2)通过遥感和Arc GIS,利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分析农林复合系统其生存环境在1999—2018年的演变特征发现:1999年至2018年期间,耕地面积减少469.78km~2,降幅58.46%;林地面积增幅48.81%;草地面积增加170.85km~2,增幅11%;湿地面积增加1.19km~2,增幅12.86%;建设用地增加8.86km~2,增幅219.30%;未利用地增加1.11km~2,增幅55.22%。在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更要优化耕地斑块的质量,提升单位面积生产力,保障现存耕地斑块生态安全。同时加强对各项土地利用的管控,使安塞区的经济、产业、人口的发展与增长在整体环境可承载范围内。(3)在1999-2018年,林地斑块一直处于优势景观地位,其次是耕地、草地。耕地的斑块密度值(ED)降幅明显,表明景观优势度下降;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却有明显提升,表明景观优势度上升。耕地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下降幅度明显,表明耕地的优势度在整个安塞区的景观中下降明显,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变小;耕地、林地、草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最大,居于前三,说明这三类土地景观在安塞地区整体状态稳定,内部生态系统较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抗干扰能力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AM)的逐渐增加也表明了景观斑块的形状越来越复杂,不易受外界干扰。整体景观的蔓延度指数(CONTAG)值上升表明整体景观的聚集度上升,说明景观中的优势斑块连接性上升,景观中出现了大斑块,各类景观趋向于融合发展。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下降,表明人为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增强,由于景观类型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景观面积趋于均匀分布,整体景观异质性稍有减弱。(4)自1999年国家施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地方施行退耕还林还草。这引起了区域的产业特征、农户家庭生产等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其背后受着政策、自然资源禀赋、人为驱动等多重因素驱动。有退耕还林、政府系列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中央文件的出台、“三变改革”等政策推动,有坡度、坡向的自然禀赋驱动;有农村居民收入、农户生存现状、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意愿和选择等人为驱动;这些驱动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安塞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的演变。(5)最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理念,从产业优化、生态建设、人才助力、组织提升、文化铸魂等角度对安塞地区农林复合系统提出建议措施进行整体系统全方位的优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