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模拟胸科手术单肺机械通气(Onelungventilation,OLV),比较不同潮气量单肺通气后左右肺脏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单肺通气的最佳潮气量,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2+0.2k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OLV实验组(B组,C组,D组),每组8个动物。对照组VT=10ml/kg,RR50/min,双肺机械通气(TLV)3h;OLV实验组潮气量分别采用15ml/kg,10ml/kg,6ml/kg。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Fi0.95以上,呼吸比1:2。1%戊巴比妥钠30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仰卧手术台上并固定四肢。分离主支气管,气管切开,插入ID3.0mm气管导管。分离左颈动脉,穿刺留置25G套管针,连接澳大利亚PowerLab/8sp八导生理监护仪,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动脉采血。耳缘静脉穿刺,留置24G套管针,接三通,用于监测CVP,补液和给药。静注维库溴铵0.1mg/kg后行机械通气VT10ml/kg,RR50次/min。间断追加1%戊巴比妥钠1ml,维库溴铵0.1mg,维持机械通气过程中的麻醉和肌松。林格10ml/kg/h持续泵入,补充通气过程中的体液损失,维持CVP恒定。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实验组采用过深气管插管方法,使导管进入左支气管,气囊充气,而建立左肺oLV动物模型,通过听诊法观察右肺呼吸音消失,左肺呼吸音增强而确定单肺通气模型的成功建立。B,C,D组分别OLV120分钟后,将气管导管退出至主气管而恢复到双肺通气后改双肺通气(TLV)60分钟;对照组动物则始终保持双胂通气。通气180分钟后采用颈动脉放血的方法处死动物。实验检测指标:(1)所有动物分别在机械通气前,OLV60分钟,OLV120分钟,恢复双肺通气30分钟,恢复双肺通气60分钟时动脉取血2ml,送血气分析。(2)于处死动物后各取相同部位肺组织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光镜下组织变化和透视电镜下肺组织细胞内部的超显微结构改变。(4)用肺组织湿/干重比的方法,评测肺组织的水分含量。(5)监测记录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
结果: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同组动物组内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四组动物相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表1)。②A组各时间点PaO2无显著差异。与机械通气前比较,B、C、D组PaO2在OLV开始后均显著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回升的趋势;在恢复双肺通气后60分钟时,只有C组PaO2接近机械通气前水平,B、D组PaO2仍低于机械通气前水平。与A组比较,在OLV开始后各个时间点,B、C、D组的PaO2均较A组低。⑨肉眼观:对照组(A组)和单肺通气(OLV)组的C组右肺(非通气侧)有小面积肺不张,而OLV组的B,D组右肺(非通气侧)则出现大面积肺不张。④肺组织W/D比值组内比较:A组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P>0.05);B组、C组和D组则右侧较(非通气侧)左侧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B、C、D组左右侧较A组表现为明显升高、其中B组增高最明显;B、D组左右侧相对C组亦表现为明显升高(表2)。⑤光镜下肺组织变化:对照组(A组)左右侧结构形态完整,观察组所有动物左肺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右肺有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渗出。电镜下:A组左右侧肺组织的肺泡Ⅰ型细胞的基底膜完整。观察组肺Ⅱ型细胞都出现了相同的形态上的改变,细胞内的板层体内容物都释放成空泡状,细胞微绒毛变短小、数量少,胞质出现不规则裂隙。
结论:/
1.单肺通气可以导致肺损伤,相对于15ml/kg组和6ml/kg组,10ml/kg潮气量组的肺组织损伤最轻。
2.单肺通气导致的肺损伤具有不均一性,即非通气侧损伤较严重。
3.单肺通气引起的肺损伤在恢复双肺通气后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建议临床中单肺通气结束后延长机械辅助呼吸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