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的中国变形记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五四中国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为讨论的核心,以其对待命运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力图展现娜拉形象中国化改造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第一代女作家的出现开辟了五四时期娜拉中国化变形的另一处风景。她们由于自身性别的局限,作品中没有了男性作家指点江山的精英意识。这固然使她们的作品失去了某种深度和内涵,但是换个角度再看,她们的创作却更能够走进女性的内心。她们对娜拉中国化的探索更能够秉持一种平等的态度去体味女性由觉醒到反抗的心路历程,且将其进行记录。于是,女性作家以其独有的视角和独特的创作将其对娜拉的中国化改造与男性作家的同类形象区别开来,从而独树一帜。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娜拉从“安命者”到“造命者”的演变以及这个演变的动态过程。第一部分,不同的起点:对“安命者”的中国化渗透。本文想在这一部分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中国娜拉们的反抗起点做历史的分析与重现,力图说明与易卜生笔下的娜拉相较,二者起点的迥异。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知识女性身处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将其反抗的起点与娜拉做一个比较:娜拉身处北欧已然实现了部分女性解放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中国传统知识女性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惯性中饱受服从、节烈以及虚誉的束缚之苦。这是从女性的行动、道德以及价值目标的全方位的约束。这决定了中国知识女性的反抗绝不可能像娜拉的出走那样一蹴而就,从而说明娜拉中国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第二部分,合理的过渡:对“怨命者”身份的放大。较之娜拉,中国知识女性的生活更加闭塞,背负的历史负累更要沉重,其反抗自然也就更加艰难。所有一切都说明中国知识女性的意识觉醒与行动反抗绝不可能合为同一步骤。这便与娜拉的反抗有了很大的区别。女性作家从其身处的社会实际出发,将“怨命者”的环节加以放大和补充,实现中国娜拉由“安命”到“造命”的合理过渡。本文的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中国娜拉“怨命者”阶段,以及这个阶段所包含的两个步骤:由意识觉醒引起的对现存生存模式的精神背离和因畏于反抗前路的艰难所产生的知情激战。第三部分,多样化的结局:对“造命者”的塑造和补充。由“安命者”的悲剧无意识到“怨命者”的犹疑与彷徨,中国知识女性最终迈出了反抗的一步。这一步是前段路程(“安命者——怨命者——造命者”)的完美句点,由此完成了中国文学对易卜生笔下的娜拉的细化分解以及各环节的中国化渗透。同时,这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开启了五四文学对“娜拉走后怎样”这个打开的命题的集中思考和解答。在这一部分里,首先说明了中国娜拉反抗的两个方向——父权和夫权。女性对前者的反抗意在争夺“人”的权利,对后者的反抗意在强调“女性”的身份。这一部分的主体体现了女性作家在其文本中对男性作家提供的“娜拉走后”的各个归宿加以否定,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了五四文学女性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在思想上则体现了女性作家独特的思考。
其他文献
<正>怎样上好数学总复习,一直是很多毕业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毕业总复习涉及内容多、时间跨度长、学习任务重,同时复习课既不具有新授课的"新鲜感",又不具有练习课的"成就
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网络教学需要,提出一种基于ASP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对此,文章首先对网络课程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提出本系统开发主要采用的技术;再次,结合网络
自从《镜花缘》诞生以来,人们就对其褒贬不一,尤其是关于作品的归类问题,历来的学者对其争议颇大:胡适将其归为社会问题小说这一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归入“清之以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作为在金融领域起着扶持、补充和引导功能的政策性金融(银行),一方面继续完成政府交予的政策性业务,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
郑振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大家,他在文学、文物学、翻译学、史学各方面都有建树。长期以来对他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探究其思
基于多Agent的供应链建模包括分析供应链实体组成、处理流程确定、业务处理Agent设计和业务处理单元框架4层建模。由于Agent具有目标、知识、标识等属性,其通用结构由通讯、
经过发电厂出来的电能通过配电线以及配电装置进行输运到用电客户。而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会经过配电线路及变压器等设备,因此难免在传输的环节中出现线路损耗,此外,若在企业
本文就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