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社会交往、爱和归属的本能需要。共情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感觉和情感的倾向,是社会能力必不可少的成分。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都有恻隐之心,对他人的遭遇都有一定的感同身受。疼痛共情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共情现象,它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随着信息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环境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人际间的交往频率更加频繁,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个体也在相互发生着碰撞,社会排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于个体而言,倾向于更准确的共情与自己亲近的人,因为他们更为相似,表现为自我和他人之间神经表征的较大重叠程度。当个体观察到被他人排斥时,如何反应,共情不同对象的反应又会有怎么样的差异,对这些问题更为广泛和系统的研究已变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自己、朋友和陌生人,因素二为刺激类型,分为两个水平,分别是社会接纳和社会排斥,因变量是评定等级和反应时以及各条件所诱发的特征波。研究者分析20份有效样本,利用自我—他人重叠量表确认被试与朋友的重叠度,采用聊天室范式的改良形式模拟了社会交往中的接纳与排斥场景,研究不同自我和他人重叠度如何影响个体共情他人产生的神经活动,探究其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根据ERP实验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社会排斥共情的早期阶段主要定位于额-中央区,优先加工刺激类型,进行了共情早期的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加工,具体表现为ERP成分P2在排斥刺激条件下有更正的平均波幅。(2)当个体处于对自己不利的情境中会更关注自身,对他人被社会排斥的共情会有所减弱,此时个体会分配更多的资源加工排斥刺激,表现在观看自己的评价反馈时,排斥刺激比接纳诱发的LPP(600-800ms)平均波幅更正,而观看朋友和陌生人的评价反馈则没有出现这种差异。(3)个体在对不同人际距离的对象进行社会排斥共情时,首先调用社会比较机制,然后调用情绪共享机制。具体表现为:观看自己、朋友和陌生人评价反馈的LPP(400-600ms)平均波幅两两差异显著,而在LPP(600-800ms)时,自己和朋友的差异变得不再显著,呈现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研究表明,社会性疼痛共情的发生时间晚于生理性疼痛共情,社会排斥共情包括早期自动化加工和晚期认知控制调节两个阶段,自我-他人重叠度在个体社会排斥共情的晚期阶段起到了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