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PPARγ和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乳腺癌临床各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方法检测30例乳腺导管普通型增生(UDH)、30例导管不典型增生(ADH)、30例导管原位癌(DCIS)和6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石蜡包埋组织中的PPARγ和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1)PPARγ在UDH、ADH、DCIS、IDC中的阳性高表达率呈递增趋势,依次为16.7%、43.3%、50%、60%,PTEN呈递减趋势,依次为73.3%、63.3%、40%、35%,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PPARγ和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236,P <0.05)。(3)PPARγ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组阳性高表达率为75.8%,无转移组为40.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理组织分级各组中表达分别为G1(28.6%)→G2(74.2%)→G3(75%),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TNM分期的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Ⅰ期为35.3%,Ⅱ期为88%,Ⅲ期为44.4%,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ARγ在是否绝经及ER状态分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大小及PR状态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PTEN在病理组织分级各组中的阳性高表达率依次为G1(61.9%)→G2(22.6%)→G3(12.5%),各级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TNM分期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Ⅰ期为64.7%,Ⅱ期为28%,Ⅲ期为16.7%,各期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ER(+)组中的阳性高表达率为51.5%, ER(-)组为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分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PR状态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以上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PPARγ、PTEN的异常表达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PPARγ、PTEN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