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是一国为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是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社会规范、基础文化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教育,它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
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促进人的早期发展,并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没有接受到这样的基础教育,个体在将来就有可能不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在知识型或学习型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波伊尔博士指出,“小学是正规教育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并认为无论是大学或高中,其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教育的基础。如果孩子们在可塑性的阶段基础打不好,到了高中或大学再去努力,恐怕只能是事倍功半。
基础教育也是整个国家的奠基工程。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基础教育对于世界各国的长期发展与繁荣昌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实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往往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教育之上。可见,无论是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中的作用,还是作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后备军,基础教育无疑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基础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有着极端的重要性,所以世界各国都把这一阶段的教育上升到法律高度,规定为义务教育。
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效供给问题,与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相适应,不仅可以丰富理论,而且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实践工作也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供给总量不足,还有很多的适齿儿童未能接受到基础教育或未能接受完基础教育;二是供给结构不合理,一直处于非均衡供给状态中,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普通学校以及打工子弟学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总体供给效率低下,既存在经费、师资和教学设施上的低效率供给,也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的落后,导致教育产出不甚理想。存在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基础教育经费有效供给不足,但根本原因则是基础教育供给的制度保障缺失。
鉴于以上问题,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效供给,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上着手。一是要加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供给充足的基础教育经费,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教学条件大致相当的公办中小学校,向社会提供出质量尽可能相同的基础教育服务;二是打破政府垄断基础教育供给的局面,采取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措施,诱导民间资本投资基础教育,举办质量更高且各具特色的民办学校,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全文共有七章内容。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论述整篇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二章是对本文涉及的一些主要基本概念进行了讨论。主要是界定了有效供给、基础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产品属性。
第三章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我们已经认定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性很强的混合产品,因此在本章第一节首先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进行了交待,并在小结中简要概括出其对基础教育有效供给的指导意义。第二节分析了基础教育供求的一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础教育的简单供求模型。第三节对基础教育的价格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明晰了其价格与经费之间的关系。第四节给出了全文的理论框架,以及基础教育有效供给的内涵与实现条件。第五节对本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四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供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本结论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远未达到有效供给状态,或至少是有效供给的程度很低。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部分国家(美、目、印度)基础教育供给的经验教训,同时将印度等国即将或已经采取的一些有利于增大基础教育有效供给的措施,也录之于纸,目的是供我国借鉴,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保证教育经费的充分供给;二是注重基础教育平等;三是对贫困子弟进行有效救助;四是系统的教育法律体系是发达国家实现基础教育有效供给的基本保障。
第六章是对策分析,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尽可能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效供给。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对策主要有:一是在基本理念上,一定要坚持基础教育公平原则,坚持教育权利平等,坚持教育机会均等,坚持教育过程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利充分实现;二是在人力基础上,借鉴美国与日本的经验,注重对中小学师资的培养,注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注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及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三是在经费保障上,创新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确保公共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基础教育财政“低保”制度,合理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并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经费供给中的职责;四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教育,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五是创新基础教育法治保障,严格依法治教。
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