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中国剧作家们接受并借鉴象征主义进行话剧创作,其作品中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主义元素。本文从中国话剧中象征主义因素的源起、具有象征主义元素戏剧中的主题表现以及表征形式来建构论文。注重从文本出发,通过文本细读,来挖掘受到象征主义影响的中国话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概括分析象征主义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剧坛的原因、创作实绩、创作特色以及它在30年代初走向衰微的现实和原因。 中国纯粹意义上的象征主义话剧较少,20年代中国剧作家们以生死为母题、以奇特的意象营造神秘朦胧的氛围,在作品中表现悲伤而不绝望的情感状态,使得其话剧作品流露出浓厚的象征意味。围绕生与死的母题,中国剧作家还关注爱情与死亡、美与死的关系,描述死亡的胜利,歌颂灵魂的新生。尽管中国剧作家们用死亡的意象来表达他们面对黑暗现实的悲伤情感,但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民族荣誉感让他们对民族的未来仍充满信心,他们悲伤但不绝望。另外,中国剧作家不忘象征派对音乐的强调和对形式美的追求,他们在话剧创作时融入了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大量的音乐元素和具有诗意美的语言,使话剧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虽然象征主义在30年代日渐衰微,但它对中国剧坛的影响不容小觑,对后来的话剧流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象征主义在20年代中国剧坛所呈现的整体面貌,了解在象征主义影响下所创作的中国现代话剧的特征和艺术魅力,为以后的关于中国象征主义戏剧的研究增补善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