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抵御信贷风险损失的第一道防线,其充分计提与否直接影响到预期损失能否被有效地覆盖,影响到资本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尤其在经济下行期,贷款损失准备的不足将会导致银行资本受到侵蚀,从而造成资本约束压力加大,在此情况下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紧缩行为,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的衰退。所以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充分与否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跨周期稳健运营,而且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监管当局再次重点关注这一问题。
本文在结合对国际上有关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研究的综合了解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会计处理、坏账核销以及税务处理等内容。其中,重点研究的是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式,这也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中的核心。研究表明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发展经历从最初的按照贷款余额的固定比例计提到基于五级分类制度下按不同风险类别计提不同的比例,再到目前针对上市银行的按照新会计准则下以未来现金流贴现的方式计提的这样一个不断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过程,这也是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文章在研究了相关的政策理论后,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主要运用了财务分析和计量分析,在财务分析中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了同类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计量分析中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宏微观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亲周期性相对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小些;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总体而言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具有微弱的前瞻性,表现在计提的拨备随着银行盈利以及授信规模的增加而提高。
最后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涉及到财政、税收以及监管等方面,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