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的出现增加了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增强了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也有大众媒体不顾社会责任和公德,制作一些违背史实、歪曲历史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准确性,而且误导了中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甚至出现历史认知错位问题。就中学生课内历史学习而言,大众传媒技术逐渐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为中学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选择空间,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但是,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兴趣和态度方面,尽管广大中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加之有的历史教师不恰当引用大众历史作品,容易使学生产生“戏说历史”的不良感受;在课堂知识掌握方面,教师备课过分依赖多媒体,缺乏深度,大众传媒资源与历史课堂知识点联结较少;在历史观的培养方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对史实的因果联系讲解甚少,不利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就中学生课外历史学习而言,通俗历史读物、历史影视剧和互联网历史作品的出现,丰富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中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一些大众媒体歪曲历史,严重干扰了中学生对历史的判断,中学生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正确历史观的培养一直难以建立,阻碍了中学生启蒙思维的拓展,甚至削弱了中学生对于中国优良文化的认同感。大众传媒背景下,课内外历史学习存在共通之处:首先,课内外历史学习的目的一样;其次,两者是相互补充的。但两者也存在差异性:从趣味性角度来说,框架化的历史课堂不如多样化的大众传媒;从准确性角度来说,正规化的学校教育比琳琅满目的大众传媒更规范;从历史观培养来看,课堂教育重于提点感化,大众媒体惯于潜移默化。针对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生历史认知错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学校应发挥教育功效,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教师应认真甄别真伪,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社会应净化媒体环境,营造历史“第二课堂”;学生应主动独立思考,规避错误历史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