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TP53基因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观察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ha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伴有TP53基因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并分析伴有TP53基因异常(包括TP53突变和TP53缺失)与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IPSS-R评分、细胞遗传学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及TP53基因异常对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的确诊为MDS的患者中,筛选出检测了 MDS/AML基因突变筛查和染色体核型的患者共160例,将160例MDS患者分为TP53异常组和无异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实验室指标、IPSS-R评分、细胞遗传学、OS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比较单药地西他滨与地西他滨+半量CAG对伴TP53基因异常患者的疗效。结果:1.研究纳入确诊MDS患者160例,TP53基因异常组患者29例,无异常组患者131例,TP53基因异常发生率为18.13%(29/160)。2.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年龄显著高于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P=0.017<0.05);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的老年患者占比例高于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P=0.004<0.05)。3.两组之间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22>0.5)。4.伴有TP53基因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P<0.05),两组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环形铁粒幼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5.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中复杂核型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P<0.05);TP53基因异常组单体核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异常组(P<0.05);TP53基因异常组的7号染色体异常率较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高。6.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IPSS-R评分较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显著升高(P<0.05);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在极高危和高危组所占的比例显著升高。7.两组患者在WHO分型构成上有差异(P<0.05)。8.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的转白比例及转白时间较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9.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的OS长于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P<0.05);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中单用地西他滨者较应用地西他滨+半量CAG者OS无显著差异(P>0.05);TP53基因突变与TP53基因缺失患者的OS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较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MDS患者的中位年龄偏大,老年患者数偏多。2.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较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MDS患者IPSS-R评分高、在极高危和高危组所占的比例显著升高。多伴复杂核型、单体核型和7号染色体异常,均与预后不良有关。3.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患者包括伴有TP53单纯突变患者的生存时间较不伴有TP53基因异常患者均明显缩短;伴有TP53基因异常患者中单用地西他滨和应用地西他滨+半量CAG治疗生存时间无差异。
其他文献
地理编码实现了包含地址语义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关联,通过正向地理编码可以将各部门的包含地址语义的非空间信息映射到地理空间,实现了城市管理数据的统一管理,同时可以
铁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但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通常以不溶性铁的形式存在,导致铁的生物利用率大大降低,对植物和人类正常生长发育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植物中,许多转录因
人力资源储备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从数量上看,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社会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总人口,它包括潜在的劳动力数量和现实的劳动力数量;从质量上看,人力资源指的是人身体中
软启动跟传统的直接启动、自耦降压启动相比,有很大的优点。对三种启动方式作了比较,介绍了软启动在污水处理上的应用,分析了软启动器在应用设计、现场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但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因此社会对农业公司披露更全面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诉求也越来越多。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
<正>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一届全国钢琴比赛于2013年9月15日至2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大型活
介绍了数字音频广播(DAB)信道编码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应用单片FLEX 10K100系列FPGA实现DAB信道编码器.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气候现象频频发生,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多的碳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被认为是环境恶化、极端气候频发以及自然灾害多发的罪魁祸首。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巴黎协定》,奠定了之后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治理基础,表明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勇气与决心。因此,研究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具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