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勃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心愿之乡》是叶芝最早上演的诗剧作品。自出版以来,该诗剧并未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期间有学者从伦理理想、爱尔兰性等角度解读此剧。本论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原型批评文学理论,聚焦主人公玛丽在神话、宗教和文化三个层面的独特形象,分析该作品中玛丽形象的多个维度。第一章主要研究主人公玛丽形象的神话特征。《心愿之乡》取材于爱尔兰一系列相似主题的民间故事集,同时又与希腊神话相契合。作为女性化的“狄奥尼索斯”和“丽达”的替身,女主人公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叶芝本人的世界观,表征了他对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的迫切渴望。第二章探讨玛丽形象的宗教特征。通过对诗剧中玛丽作为另一个“圣母玛利亚”形象出现的分析,强调该人物在叶芝诗剧中的特殊地位。早期受到天主教文化的影响,叶芝作品中的玛丽天真、善良、仁慈。而追溯到古老爱尔兰宗教仪式和节日,玛丽的形象又与“五朔节”仪式中的“王后”不谋而合。通过融入这种相似的宗教仪式原型,叶芝将自己的诗剧与仪式联系起来,激励爱尔兰人民奔向新世界。而女主人公玛丽此刻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她的形象象征着爱尔兰人民告别压迫和统治,迎接新生活的愿景。第三章借用叶芝的“面具”理论探究玛丽形象的文化特征。为了将玛丽塑造成心中的“毛德·冈”,叶芝赋予了她一个理想的面具,这副面具与他后期两部诗剧中凯瑟琳的形象产生了共鸣。理想的凯瑟琳形象集仁爱、平等和热情于一身,而玛丽最终也成了拟人化“爱尔兰(Erin)"的代名词,体现了叶芝内在不可磨灭的爱尔兰性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简而言之,本论文对玛丽形象的多维原型特征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叶芝早期诗剧创作融入古老神话和个人思想的独特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折射了其借助玛丽这个人物形象激发爱尔兰民族意识的文学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