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对肾癌组织DC细胞浸润进行研究,以了解癌组织DC细胞浸润与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癌组织DC细胞浸润与肾细胞癌分级和预后的关系; 2.对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TPA、TPS、NSE、CA242)进行检测,以求发现对肾细胞癌诊断、预后判断或病情监测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检测指标。 方法: 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A、TPS、NSE、CA242浓度; 2.采用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肿瘤局部树突状细胞,主要检测S-100+ DC细胞数。 结果: 1.肾细胞癌术后2年未复发组的病人,其癌组织中S-100+ DC数量为61.3±14.7个/mm2,而术后2年内复发组为31.4±11.6个/mm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肾细胞癌手术时已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病人,其癌组织S-100+DC细胞的数量为28.8±10.4个/mm2,而手术时无淋巴结转移组为62.6±13.5个/mm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在分级较好的G1、G2级肾细胞癌患者中,DC细胞的浸润数量57.3±12.2个/mm2明显高于分级较差的G3、G4级患者33.1±10.4个/mm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在用各项肿瘤标志物进行肾细胞癌诊断的指标评价中: TPS的灵敏度为73.5%(61/83),特异度72.0%(36/50); TPA的灵敏度为72.3%(60/83),特异度为66.0%(33/50); NSE的灵敏度为56.6%(47/83),特异度为92.0%(46/50); TPA/TPS的灵敏度为 90.40(75/83)特异度为 52.0o(26/50)。5.TPS在I、11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55.50(20/36), 在H卜IV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87.二%(41/听);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刀02。 TPA在I、11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52.8O(19/36), 在HI、IV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87.2%(41/0);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刀of。 NSE在l、11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36.5%(13/36), 在 Ill、IV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 72.30(34/47):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刀02。 TPA+TPS 在I、11 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 刀.8% (28/36),在 Ill、IV 期肾细胞癌患者中阳性率为 1000 (47/4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术前TPS阳性的引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2例,其中10例 TPS持续阳性,占83.30(10/12),术后未复发49例,其中13 例 TPS持续阳性,占 26.5%( 3/4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 川刀01: 术前 TPA阳性的 60例患者中,术后复发 11例,其中 8例 TPA持续阳性,占 72.7o(8/11),术后未复发 49例,其中 12 例 TPA持续阳性,占 24.5%(12/4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0刀04 : 术前NSE阳性的47例患者中,术后复发8例,全部出现 NSE持续阳性,占 1000(8/8),术后未复发 39例,其中 1例 NSE持续阳性,占2.6%(l/3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0刀of; 术前TPS或TPA有一项升高的65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4 例,其中 13例 TPS或 TPA持续阳性,占 92.90(13/14),术后 未复发 sl 例,其中 16例 TPS或 TPA持续阳性,占 31.4O (16/s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0。 -〕- 结论: 1.肾细胞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的密度与肾细胞癌的预后明显 相关,即DC细胞浸谰的密度越大,肾细胞癌手术后复发的 可能性越小,故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密度的检测有助与判 断肿瘤预后。 2.肾细胞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与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明显 相关,即*C细胞浸润密度越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 低。 3.G3、G4级肾细胞癌患者中癌组织内DC细胞浸润数量明显 少于G;、GZ级患者的癌组织中DC细胞的浸润数量 4.血清TPA、TPS、NSE在肾细胞癌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可望作为肾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手段。 5.TPS、TPA、NSE升高与肾细胞癌的分期明显相关,Ill、IV 期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11期患者。 6.TPS、TPA、NSE的变化与肾细胞癌复发明显相关,术后 TPS、TPA、NSE持续阳性,预示患者将很可能复发,这种趋 势在NSE的检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TPS、TPA、 NSE可作为术后监测复发的良好指标。 7.CA242在肾细胞癌患者中灵敏度低,本研究未显示其诊断 及监测价值。 8.TPS、TP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单独应用,因此,多 种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可取得更好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