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针对考古类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及利用率先提出的一种新模式,它通过人工规划将遗址的文化、艺术、教育等价值与公园的游憩、生态、经济等功能的结合,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了我国遗址资源的开发利用。自考古遗址公园的提出到如今,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被证实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遗址保护模式。但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发利用在带来文化共享、经济创收的同时也导致其与遗址保护之间协调发展问题的出现。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有些公园出现过度开发造成遗址或遗址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有些公园则因区位、交通、遗址景观差等原因造成旅游化不足、活力较低,使得遗址资源闲置,难以实现自我维续。面对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失调问题,论文以现状问题—原理分析—机制探索—构建评价体系—建立分析模型—实例研究—结果分析为主要研究思路。首先,论文根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引出课题研究的依据、背景。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等进行梳理总结。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址保护、遗址展示、规划设计、保护利用”四个方面,在保护利用上,大部分研究只是从保护或开发两方面进行单独研究,在少量涉及二者关系的研究中,也只是基于主观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物理学耦合理论引入考古遗址公园研究领域,探讨遗址保护和活力开发的耦合关系,继而通过物理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遗址保护系统与活力开发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实现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保护与活力开发定量分析以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的量化评价。最后,以河南安阳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得出殷墟遗址保护与活力开发的综合功效函数分别为0.6963和0.0849,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为0.5303,属于失调类活力开发不足型。根据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以及保护与开发耦合协调度结果,提出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相应调控策略,即环境资源调控、产品结构调控、游人流量调控、商业业态调控以及区域产业调控,通过科学的调控手段,促进遗址保护和活力开发由对立矛盾关系转向耦合协调的良性发展关系,为进一步实现考古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