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形态特征,测量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其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探讨频域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152例(162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1例(占25%),女性患者121例(占75%),平均年龄(59.22±13.06)岁。全部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彩照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检查参数为: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20μ m,扫描深度2mm,扫描长度一般为6mm,随黄斑厚度而调整,以黄斑区为中心进行垂直及水平方向的线性扫描,垂直方向自下向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OCT显示器可于1秒内自动显示扫描图像,将最清晰的图像储存于计算机,并用Macular Thickness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模式分析。IERM的OCT图像特征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应用3D-OCT自带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的自动分析,记录所有患者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的视网膜厚度。结果:根据OCT图像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特征,将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152例(162眼)分为5组:黄斑中心凹形态正常者33眼,板层裂孔者22眼,假性黄斑裂孔者20眼,弥漫水肿者61眼,囊样水肿者26眼:根据感光细胞(IS/OS)完整情况将IERM患者分为2组:感光细胞完整组94眼,感光细胞不完整组68眼。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的视网膜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形态正常者(237.55±23.15)um,0.84±0.15,板层裂孔者(210.18±31.40)um,0.60±0.14,假性黄斑裂孔者(255.40±28.60)um,0.61±0.17,弥漫水肿者(381.13±83.01)um,0.43±0.16,囊样水肿者(395.85±78.17)um,0.29±0.19。感光细胞完整组(264.31±47.11)um,0.72±0.26,感光细胞不完整组(409.01±69.34)um,0.20±0.20。全部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相关分析,表1示二者显著负相关(P<0.01,r=-0.51),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感光细胞完整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不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光细胞完整组的视力好于不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频域OCT能直观地观察IERM患者黄斑部的形态,定量检测IER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大量而准确的视网膜信息,为特发性黄斑前膜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