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玫瑰(Rosarugosa)作为研究灌木植物环境适应性的实验材料具有优势。该物种在其中国原产地受到威胁,却在欧洲西北部造成生物入侵。了解不同产地和种源玫瑰群体的表型和遗传分化,对于理解物种的适应性分化和野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含5个群体)、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含17个群体)、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含5个群体)和俄罗斯野生玫瑰群体组(含31个群体)为研究对象,使用方差分析,自由度检验,Fisher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玫瑰群体之间的叶、花表型差异。使用20对SSR引物分析了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格局。使用8对SSR引物分析了俄罗斯野生玫瑰群体组的遗传多样和遗传结构,并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俄罗斯野生玫瑰群体组之间的遗传分化格局。不同玫瑰群体组间的11个表型性状具有显著差异。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在形态上更相似,但这两个组与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表型性状,对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俄罗斯野生玫瑰群体组的聚类分析表明: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俄罗斯野生玫瑰群体组聚为一类,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与这两个群体组可以区分开。在CWR、EWR和CCR三组中,CC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而EW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基于SSR标记的群体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最小的遗传距离在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之间,而不是在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之间。结果与历史记载的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的引种时间一致。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于1300年前被引入并独立发展,而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的引种则发生在最近200年之内。俄罗斯野生玫瑰群体组与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的遗传距离均较远。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野生玫瑰群体组和群体之间不仅表型上呈出适应性的分化格局,也呈现出遗传上的分化格局。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和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具有较高的等位基因杂合度,并且具有更多的特有等位基因,可能表明这两个群体组中存在更多的杂交经历。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的三个个体与该组的其他个体在遗传上分开,表明可能存在潜在的独立引入事件。基于遗传结构分析,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具有各种基因型簇,这表明欧洲野生玫瑰群体组和中国栽培玫瑰群体组可能部分源自中国野生玫瑰群体组,然后独立进化。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种源玫瑰群体组和群体之间的表型和遗传分化格局,深化了对玫瑰适应和进化路径的理解,对于该物种进化机制、种质保护、种群管理的研究都具有参考价值。今后应着重研究玫瑰的遗传分化,种群动态及其对野外管理策略的响应,进一步揭示玫瑰种群衰退或入侵的生态和遗传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