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戟天(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具有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等功效,为常用岭南中药之一。本研究以影响巴戟天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数据为基础,结合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建立一系列巴戟天品质评价的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确定巴戟天近红外光谱品质评价方法。第一部分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巴戟天项下规定,采用HPLC-ELSD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和云浮市郁南县等2个省份3个不同地方的多个批次巴戟天样品中耐斯糖含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为所有样品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2%)。以其为参考依据,比较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质量,结果发现,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所产巴戟天耐斯糖含量最高,均值为4.488%,符合文献所述。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含量最低,为3.708%,广西壮族自治区巴戟天含量居中。而同一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比较结果为,3年生含量为3.860%,4年生为4.987%,5年生为4.797%,6年生为4.493%,因此初步判定种植4年时进行采收为最佳采收期,本实验所得结果可以为评价不同产地巴戟天质量提供依据,以及对最佳采收期进行初步探索。第二部分是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将巴戟天近红外光谱与化学常数值相结合,从而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对样品进行采集后,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对样品进行相应处理,建立了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先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以及每批次样品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作为建模方法,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挑选最合适的建模波段以及确定最佳主因子数建立该定量模型。该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915,校正均方差(RMSEC)为0.472,预测均方差(RMSEP)为0.489,通过预测平均回收率、精密度考察以及重复性考察进行模型的验证,模型的预测平均回收率为99.89%,精密度考察RSD为0.723%,重复性考察RSD为1.041%,通过以上数据证明,该模型可靠、稳定、预测性能好,可用于巴戟天水溶性浸出物的定量分析。建立的巴戟天水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偏最小二乘法,通过评价多项指标性参数决定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法,比较不同波段后采用最合适的建模波段,为了防止过拟合或欠拟合现象的发生,需要对主因子数进行挑选,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巴戟天水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855,校正均方差(RMSEC)为0.169,预测均方差(RMSEP)为0.180,三项指标均符合要求,通过对模型的验证,预测平均回收率为100.12%,精密度考察RSD为1.275%,重复性考察RSD为1.489%,证明该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实际工作中。第三步是建立巴戟天有效成分——耐斯糖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首先采用传统方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相应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选择合适的光谱预处理方法、波段范围以及主因子数等建立该定量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791,校正均方差(RMSEC)为0.909,预测均方差(RMSEP)为0.909,模型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保能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本模型预测平均回收率、精密度考察RSD以及重复性考察RSD数据分别为:100.05%,0.739%,1.866%。可见该模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能够用于实际检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