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视。系统性风险管理问题成为热点,受到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在中国金融行业结构中,银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其资产规模占全部资产规模的80%以上,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中介机构,银行通过信贷业务与实体行业密切联结,其系统稳定性受到了各个行业的影响。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实体行业的银行信贷比例不断攀升,而“去杠杆”的政策又使得流动性趋紧,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压力下,行业风险水平可能会大幅度上升。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尽管系统性风险表现在金融领域,但究其根源还是存在于实体经济。那么,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是否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实体-银行之间的风险如何传递?二者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该如何度量?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该如何构建?这些问题都亟待回答。鉴于此,本文对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试图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寻求答案。本文在详细了解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系统性风险的概念、诱因及传导途径进行梳理,总结当前研究中所常用的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并分析各种度量方法的优势及劣势。其次,通过分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来论述实体行业在系统性风险的扩散当中所起的作用,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阐述实体行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反馈机理,剖析其作用机制。结合中国实体行业与银行系统的现状,探究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因素。再次,选取我国主要的上市银行和实体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利用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数据,对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度量。对各行业的风险溢出进行排名,识别出系统重要性行业、系统敏感性行业。以供给侧改革为政策断点,分析政策前后实体行业系统性风险外溢情况的变化,探讨供给侧改革在防控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方面所起的的作用。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基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一方面构建全口径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行业与系统敏感性行业的风险状态。另一方面保持信贷的稳健,加强信贷市场的预期管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