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动词在汉语词类中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特殊类别,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学者们对于助动词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金瓶梅》是文学史上的怪物,它的语言接近口语,是研究明末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具有巨大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运用穷尽式统计和比较归纳法对《金瓶梅》中的所有助动词进行了定量研究,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明清部分典籍中助动词作共时平面的比较,试图从中揭示这一时期助动词的概貌和特点,以期探求语言发展的某些规律。
论文分为四大部分:
一、绪论。确定研究版本,对《金瓶梅》及助动词进行概述,介绍《金瓶梅》及其语言特色。对助动词的名称问题、词性概念等各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明确助动词的研究范围及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对比分析中提出本文对助动词的界定,即:“助动词是在句法结构上经常置于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辅助谓语,表示可能、许可、意愿、应当、值得、被动等语义的一类动词。”
二、《金瓶梅》助动词的使用情况。在这部分里我们对《金瓶梅》中的助动词进行了分类,并分别对每一个单音节助动词及双音节助动词的组合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写,基本上整理出《金瓶梅》中单、双音节助动词系统。
《金瓶梅》中的助动词共有35个,文中把所出现的助动词分为表示可能类、许可类、意愿类、应当类、值得者和被动类6大类。文章通过细致考察《金瓶梅》中每个助动词的语义、语用、句法的使用情况,分析归纳每个助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类型。同时,对双音节助动词的组合情况进行讨论,总结其在句法搭配、语用情况、语法功能上的特色。
三、《金瓶梅》助动词的比较研究。将《金瓶梅》与《三言》、《二拍》及《红楼梦》中的助动词作共时比较研究。在词汇数量方面:明末时期的有些助动词如“克”慢慢消亡了,在《金瓶梅》中又活跃出了一些新的助动词,如“消、待”。在句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句法结构的制约一直对助动词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助动词+VP”是主要格式,同时存在正反问句式;②双重否定句式的增多,发展到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不得不”“不可不”“不能不”,标志着助动词的语法功能日趋完善;③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趋简性与繁复性并行不悖”的规律。探及此规律出现的根源,是为了适应语用的要求,满足交际的需要。比如助动词连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发展到后期有“可能”等新的助动词连用形式;④同时,“愿意”“情愿”等双音节助动词刚起萌芽,到《红楼梦》时达到繁荣状态。
四、结语。通过研究,论文大致得出以下结果:
(1)《金瓶梅》中助动词的使用不均衡。
(2)各类助动词的内部使用不平衡。
(3)助动词使用次数的多少,一方面与表达的意义、语境有关,另一方面与助动词产生的时间有关。
我们发现《金瓶梅》中的助动词用法全面、典型,大致代表了近代时期助动词发展的真实面貌,特别是许多后世流行的助动词连用形式等语法现象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