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结直肠癌已成为罹患率较高的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在过去的30年呈显著增长,已升至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位,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工作在我国大城市逐渐开展,但是在我国广大地区筛查工作并不普及,许多患者在首诊时已是局部进展期或出现远处转移,手术切除困难或失去手术机会,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较差。通过从基因、分子水平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寻找结直肠癌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以期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并在基因、分子水平探讨新的治疗方式。微小RNA(Micro RNA,miRNA)一般是由18-25个核苷酸组成的的非编码小分子RNA。作为单链的RNA分子,其主要作用于靶基因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其功能为调节内源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活动的大多数环节都有其参与。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miRNA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iRNA-200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microRNA-141为miRNA-200家族重要一员,常作为潜在的抑癌基因或癌基因发挥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侵袭、迁移和转移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26例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肠粘膜组织中microRNA-141的表达水平,探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miRNA-141的相关靶基因,对筛选出的靶基因的功能进行GO分析,进一步探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方法:1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手术切除的2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肠粘膜组织。2通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icroRNA-141的表达水平;搜集26例患者术后的病理情况及临床相关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对肠管的外侵情况(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N分期)、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3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通过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检验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肠粘膜间的microRNA-141表达量差异,通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测microRNA-141表达量的差异与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数据间的相关性,设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SPSS l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miRecords平台,其中包含11个医学信息学软件筛选miRNA-141的靶基因,选取6个及以上软件共同预测的靶基因,对靶基因进行GO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性、低误判率的相关功能。结果:1首先,我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肠粘膜中miR-141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肠粘膜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的microRNA-14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microRNA-141在结直肠癌组织的△Ct值为11.686±4.296,而在配对正常肠粘膜组织△Ct值为13.321±3.82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icroRNA-141表达量与术后患者标本病理情况及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肿瘤在肠管内浸润深度(T分期)、肿瘤伴淋巴转移情况(N分期),TNM分期、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无显著的关系。中分化腺癌为18例,低分化腺癌8例,microRNA-141的表达分别为8.015(2.078-13.952)、1.363(0.461-2.265),P<0.05。阳性结果提示:microRNA-141的表达情况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3通过生物学信息法筛选出的靶基因共77个,基于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GO分类,并对其进行显著性筛选,提示部分靶基因参与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囊泡的停靠、膜之间的对接、外胚层的发育等生物学过程。结论:1 microRNA-14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提示microRNA-141可能在结直肠癌中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2 microRNA-141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这一点提示我们microRNA-141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为我们判断结直肠癌的预后提供了参考。3经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141能够靶定相关基因,并通过影响其功能,参与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囊泡的停靠、膜之间的对接、外胚层的发育等生物学过程,进而引起了结直肠癌细胞多种生物学特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