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督通脑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部66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调督通脑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s Depression Scale,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B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以评估患者抑郁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HAMD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临床上评定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时应用最为普遍得量表,被广泛应用并被证实是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可靠且有效的评价手段。ADL这一术语是由Sidney Katz于1963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对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测定,Garman等指出ADL是完成自我照顾所必需的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基础性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或扩展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个部分。ADL的测评是评定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和制订康复计划的重要依据。CSS是在临床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中较为广泛应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用SPSS21.0版本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数分级水平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临床疗效来看,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经卡方检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经卡方检验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经卡方检验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HAMD评分方面,从自身前后比较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4周、8周时均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2周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8周时均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4周比较,对照组治疗8周时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8周时无差异(P>0.05)。从组间比较看:两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2周、4周时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BI评分方面,从自身前后比较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8周时均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时均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组间比较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CSS评分方面,从自身前后比较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时均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组在8周时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8周时无差异(P>0.05);从组间比较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时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调督通脑针法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的总有效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针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调督通脑针法治疗PSD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两组HAM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督通脑针法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治疗8周后HAMD评分两组比较无差异,提示调督通脑针法治疗PSD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两组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督通脑针法治疗4周后与常规针刺比较没有差异,治疗8周后BI评分高于常规针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随着时间推移,调督通脑针法或许能够更好的提高中风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