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肺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在工业发达国家,死于肺癌的患者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总和的29%。我国肺癌发生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各种癌症之最。由于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等机制共同介导的复杂过程,致使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的生存率极低。肺癌患者的治疗尽管采用了手术、放疗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仍无明显疗效,因此我们从基因的角度阐明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寻求有效的新的基因治疗的靶点有重要意义。RASSF10含有Ras效应器,是新近发现的RAS相关区域蛋白家族成员之一,RASSF10在一些肿瘤细胞中由于启动子甲基化而致表观基因频繁失活,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来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在甲状腺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前列腺癌以及胃癌中均有报道,但国内外对其在肺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实验着手于研究RASSF10在肺腺癌SPCA-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应用RNA干扰技术,下调SPCA-1细胞中RASSF10的表达,探讨RASSF10在肺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基因转染后肺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检测基因转染前后RASSF10在SPCA-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综合分析RASSF10在肺部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将设计合成的RASSF10干扰质粒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瞬时转染入肺癌SPCA-1细胞系中,降低RASSF10在肺腺癌SPCA-1细胞系内的表达,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观察转染后SPCA-1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免疫荧光技术、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分别从mRNA与蛋白水平检测转染后对SPCA-1细胞内RASSF10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CCK8、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转染后SPCA-1细胞系的增殖状况与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RASSF10干扰质粒前后SPCA-1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转染前细胞贴壁生长,多为梭形,大小适中,细胞质饱满,核仁清晰。转染48h后,细胞核分裂增多,细胞数量增多,生长状况得到改善。RT-PCR检测RASSF10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RASSF10干扰质粒48h后,RASSF10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空白对照组及阴性乱序对照组其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转染RASSF10干扰质粒48h后,干扰组细胞的RASSF10基因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乱序质粒组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而且还提示RASSF10是定位在SPCA-1细胞的胞膜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状况结果显示:在0h、48h、72h、96h四个时间点,RNA干扰组细胞吸光度值分别为0.31±0.003、0.62±0.010、1.05±0.024、1.44±0.018,正常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分别为0.30±0.021、0.49±0.012、0.75±0.031、1.17±0.014,组间比较经t检验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显示:转染48h后,实验组转染细胞凋亡率为(5.12±0.36)%,而空白对照组为(7.23±0.54)%,阴性对照组为(7.40±0.42)%,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实验组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转染RASSF10干扰质粒后,可促进肺癌SPCA-1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凋亡率。结论: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RASSF10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可以促进肺癌SPCA-1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凋亡率,阻遏细胞凋亡的进行,提示RASSF10在肺癌的发生中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