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保护区是针对具有有代表性的对象,依法划定适宜的面积进行重点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包括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自然遗迹、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天然聚集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结合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特征、问题及优化建议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GIS平台,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的位置、面积、距离等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创建具有代表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特征的数据库。其次,针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密度、集中程度、距离等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阐述。第三,依据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所处地域生态环境及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的情况,分析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与区划叠加上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上存在的缺陷,提出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特征。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整体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葫芦岛市为辽宁省内自然保护区分布密度最高的城市,密度为9.60个/万km2,大连紧随其后,为9.54个/万km2,而铁岭市为辽宁省内自然保护区分布密度最低的城市,密度为1.54个/万km2。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集中指数为32.073,表明辽宁省14个市的自然保护区市际尺度上较集中分布的规律。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最小距离指数相对于1而言仅高出0.04,说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在空间分布上在呈现均匀分布的同时,又伴有随机性。(2)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与所在地域生态环境不匹配。辽宁省96个自然保护区,36个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高值分布区的辽宁省西部地区,60个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低值分布区的辽宁省中东部地区,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高值区的3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29%。辽宁省自然保护区与辽宁省重点开发区域局部不统一。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布在辽宁省重点开发区域的外缘,而葫芦岛市作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城市,超过半数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宁省重点开发区域上。(3)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针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与所在地域生态环境不匹配的现状,主要应该采取增加自然保护区数量、改变自然保护区面积、改善保护区所在地域生态环境、完善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等措施调整自然保护区与所在地域生态环境的匹配程度。针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区与辽宁省重点开发区域局部不协调的现象,主要采取调整自然保护区位置、改变自然保护区面积、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以及重新对自然保护区与辽宁省重点开发区域不协调的地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等方法,来实现保护区空间分布与功能区划协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