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式建筑作为我国带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建筑,其建筑风貌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是塑造羌族地区独特的城镇和乡村聚落风貌的重要资源。然而在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发展背景下,羌式建筑在现代更新演变中,存在与地域环境、生态优势以及建筑文化的脱节,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忽略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风貌的表达,导致羌族建筑文化传承面临被摧毁的严峻形势。幸运的是在国家提倡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城镇的今天,从传统的羌族建筑具体的使用方式和使用部位挖掘,从而构建起完整系统性的羌式建筑风貌的模式语言体系,不仅可以解决羌式建筑风貌建设的共性问题,而且可以有效为该类型建筑风貌从传统向现代演变提供一定的研究理论方法。本文以四川地区的羌族建筑风貌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羌族建筑文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以羌式建筑风貌为切入点,利用建筑的模式语言理论和方法,在已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调研,对羌式建筑风貌进行深入的总结归纳,梳理其核心要素。文章首先对羌式建筑风貌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时代背景下塑造城乡建筑风貌的价值进行阐述与分析,同时也针对当前羌式建筑风貌塑造过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归纳了当下影响羌式建筑风貌几点原因;同时文章基于人居环境生存的角度,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剖析了羌式建筑风貌生成环境,表明独特的环境条件才造就了独特的羌式建筑风貌。文章其次基于建筑的模式语言理论和方法,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指导下,根据羌式建筑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和使用共性,针对不同等级的模式采用相应的模式语言构成手法,最终从聚落空间模式语言、建筑类型模式语言、建筑空间模式语言、建筑平面模式语言、建筑形体模式语言、建筑肌理模式语言、建筑色彩模式语言、建筑装饰模式语言八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羌式建筑风貌的模式语言中体系构成和特色分析。系统的总结和梳理羌式建筑风貌的模式语言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数据控制分析,从而才能更好把握住“羌式建筑风貌度”合理和科学的把羌式建筑风貌传承下去。文章最后以何镜堂院士对本土建筑创作的“两观三性”总结了羌式建筑风貌传承的原则。在“两观三性”原则指导下,对以上八个方面的羌式建筑风貌的模式语言传承进行数理,最后从空间文脉、建筑形态、肌理及色彩、立面装饰概括羌式建筑风貌模式语言在现代羌式建筑风貌创作中的策略,并按仿原生型、传承型、演绎型三种风貌类型进行了案例分析。论文旨在对传统羌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方面为推动羌式建筑由传统向现代建筑演变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我国其他类似有待开发和挖掘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