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两种世界范围内分布极为广泛、危害极为严重的植物病毒。迄今,对CMV的致病机理和防治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尽管人们已清楚马铃薯Y属(Potyvirus)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内含体的特征,但是对于该属病毒TuMV的致病机理尚缺少全面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包括对TuMV抑制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和CMV的弱病毒防治研究两部分。 TuMV侵染寄主的细胞病理学特征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接种寄主细胞的超薄切片,分离自杭州榨菜上的TuMV分离物JC-1在青菜和芥菜的细胞质中病毒粒子分散或成束分布;细胞质中存在不同形态的柱状内含体,分别为风轮体、卷筒体、片层聚集体;同时,叶绿体发生了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 TuMV侵染对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接种TuMV JC-1 15d,青菜和芥菜开始表现系统花叶,其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含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具体表现为:叶绿体发育不良,体积变小,淀粉积累受阻。接种TuMV的青菜和芥菜的叶绿体中淀粉粒的体密度分别为健康对照的19.9%和35.4%,而它们的数密度分别是对照的2.43和1.67倍,说明该病毒的侵染使寄主单位体积的叶绿体中淀粉粒总体积降低、总个数增加、单个体积减小。同时,叶绿素含量也因TuMV的侵染而降低,青菜和芥菜叶细胞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30.3%和25.5%,叶绿素a与b的含量比也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TuMV侵染对寄主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抑制 青菜和芥菜接种TuMV后,光合作用过程受到明显抑制。它们的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61.0%、39.9%,与对照比较呈极显著水平差异;叶片的气孔导度各降低79.6%和29.4%,胞间CO2浓度降低22.3%和2.5%。青菜和芥菜叶绿体电子传递全链的电子传递速率各降低6.4%和64.6%;光系统Ⅱ(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各下降56.9%和34.3%,与健康对照的差异水平均达到极显著;光系统Ⅰ(PSⅠ)的电子传递受抑程度较轻,分别为25.8%和24.7%。青菜和芥菜接种TuMV后第10d,Fv/Fo、Fv/Fm、Fs、φPSⅡ和qP值都表现不同程度地降低。感病青菜的Fv/Fo、Fv/Fm值的下降幅度呈极显著水平,φPSⅡ值的降低达到5%显著水平,而Fs、qP值表现非显著水平的变化:分别比对照低0.8%、8.9%;感病芥菜只有φPSⅡ值在1%极显著水平上降低,Fs、qP值在5%显著水平上发生变化,但Fv/Fo、Fv/Fm受影响程度较轻。另外,两种寄主植物感染病毒的 qN值都较对照有所增大。以上结果表明TuMV对两种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均造成 胁迫,并且对PSll的胁迫程度大于PSI。 寄主叶绿体中TuMV外壳蛋白的检测 通过提取青菜和芥菜叶片中的完整叶绿体,用胰蛋白酶消除其表面蛋白后,抽提 叶绿体总蛋白,然后用 Western blot检测,证明 Ti1MH-CP存在于感病寄主的叶绿体中。 同时,运用免疫胶体金细胞化学定位方法在接种TuMV的青菜和芥菜细胞质、叶绿体 中也检测到iJ.Mxx-CP。以上结果表明该病毒侵染后,有部分CP进入了寄主细胞的叶 绿体中,导致植株叶绿体结构改变,电子传递受到阻抑,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片表 面表现花叶症状。 CMV弱毒株对番茄的保护作用 为了证明含有致弱卫星NA的CMV弱毒株对寄主的保护作用以及弱病毒本身对 寄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个来自日本的CMV弱毒对番茄进行保护试验。对l—2片真 叶期的番茄苗预接种CMV弱毒株KO3、NDMI,能够大幅度减轻CMV强毒株对番茄 生长的影响。接种弱毒株 8 d,用强毒株进行攻毒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KO3和 NDM-I 不会对番茄株的营养期生长带来不利后果,经它们保护的番茄株的株高、展开度、茎 粗都较未经保护而直接攻击强毒的植株分别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经弱病毒保护后攻击 强毒较未经保护而直接攻强毒的番茄植株健康果实数量增加,与无病毒的番茄植株果 实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开花有所推迟。KO3可使强毒株FQS、XllS引起番茄植株的 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7.7o和 60.00,NDM-I分别降低 59.0%和 72.5o。2个弱病毒均能 有效抑制XHs对寄主造成的致死作用。其中,NDM-l的保护效果尤为明显。通过测 定番茄果实的糖度、酸度和维生素C含量,发现KO3和NDM-l使果实含糖量有所降 低,KO3使果实酸度下降,而NDMI使之增加;但是,弱病毒处理分别使果实中维生 素 C含量增加 20.6%和 4.6%。 本研究证明,2种十字花科寄主植物受TuMV侵染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和症状 表现与病毒CP侵入到叶绿体中有关。这一结果与前人报道的CMV的致病机理相似。 同时,来自日本的卫星RNA介导的弱毒株能够有效抑制CMV强毒株的致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