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与民间: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的难民救济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为理论框架,将“战时途经江西及省内迁移的难民”作为考察对象,横向上比较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的力量转变,纵向上考察江西省政府在全面抗战过程中的救济措施、成效及在其救济下的难民生活,采用文献分析、地图量化、时空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整体史的视角来说明江西对难民救济的历史贡献,以期略现江西在全国抗战中的角色意义。全面抗战前的江西,社会救济发展滞后。卢沟桥事变后,江西依据其先天的地理优势和畅通的交通干线,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江西分会和改革后的省振济委员会及下属机关为主力,沿途救济苦难同胞,并负责运送他们至安全区。南昌沦陷后,江西省政府又立即在临时省会泰和设立振济机构,继续承担物资输送和难民运送工作。进入相持阶段后,救济的重心由难民疏散和运送转向以难民的生活稳定和生产发展为主。这期间,省政府及救济机关主要解决的是难民温饱、医疗卫生、难童教养、战时生产等问题。难民救济除了依靠政府救济外,还有社会力量组成的各类救济机构,他们和原有的慈善团体共同开展难民救济。在抗战之初,这些民间力量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如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江西红十字会、基督教南昌青年会、江西国际救济委员会和各地同乡会及商会等。简言之,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江西是运配难民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站,其难民运送线路网发挥着难民运送及物资输出的关键作用,为保护抗战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难民的后方生活并不如意,究其原因,与当地人的排外态度、沉重的苛捐杂税、地方政府与振济机关的不同使命和难民救济体系的腐败等因素息息相关。此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社会救济主导权已开始由民间向政府过渡,在抗战后期政府救济占主导地位,这与战前两者的救济力量有较大不同。
其他文献
针对反垄断案件的特殊性,我国2012年出台了《反垄断司法解释》,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规定。但随着反垄断司法实践的深入发展,发现在反垄断民事诉讼当中,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模糊、不合理和其实践效果不理想是原告举证负担过重进而败诉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如何优化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以及如何提高其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建议以减轻原告的举证负担,提高其胜诉的可能。全文除了导论和
空间基因形是一种由一系列空间基因要素集合而成,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形态,是对乡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的一种客观描述。它是传统乡土聚落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展现和承载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