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翻译观中,对于原作文本的“忠诚”一直是评价翻译的重要标准。然而随着文化转向和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译入语本身的文化特质越来越被认可,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在翻译中发挥主导作用。本论文所研究的小说文本《月亮和六便士》,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作品在中国读者中广受喜爱。在这部著作被引入到中国的过程中,涌现了多个译本。然而目前学界没有针对本书译本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帮助译者利用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呈现出更好的译作。本论文中,笔者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总结了译者和译者主体性相关的研究情况,回顾了国内外翻译理论发展不同时期对于译者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概念定义,并阐明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虽然翻译理论对于译者的认识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些理论依然需要从实际的文学作品中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论证。因此,本文把译者主体性研究和译本的对比分析相结合,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影响和体现进行研究。笔者选取《月亮和六便士》作为对象,以原作文本为基准,对它的三个中译本(傅惟慈译本、陈逸轩译本、李继宏译本)进行了比较。通过应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笔者对所选译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原作和译作以及译作之间在语义理解和阐释、翻译策略、文化传承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剖析了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一步阐发了译者主体性在不同译本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