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收敛性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62648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地位愈发重要。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对我国城镇化问题的分析,大都集中在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城镇化区域差异虽有涉及,但基本采用统计指标法进行简单衡量和评价,并未建立系统的模型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利用统计指标法、面板单位根检验法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城镇化区域差距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城镇化区域差异扩大或缩小的机制。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借鉴经济收敛理论对我国城镇化收敛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理论分析城镇化收敛机制。2.综合利用σ收敛指数、泰尔指数和面板单位根检验法对我国城镇化σ收敛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趋势。3.在城镇化β收敛研究中,通过设置多种空间权重矩阵将空间效应纳入计量模型,对我国1990-2013期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收敛性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各省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广泛运用的邻接权重矩阵和经济权重矩阵低估了城镇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距离权重矩阵更能反映客观现实;1990-2013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显著绝对p收敛和条件p收敛,单纯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难以缩小区域差距,政府应适当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控制变量的引入加快了城镇化率的发散速度,与理论预期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增长率存在负向影响,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过大是加快城镇化水平发散的重要原因,文章最后对我国三大区域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得出了东部和中部地区收敛、西部地区不收敛的结论。
其他文献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促进我国各项事业都在不断繁荣,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对整个国家电网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变电站的建设在整个电
提出了一种基于TN9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红外测温仪设计思路,采用STC89C51单片机为主控芯片,选用TN9红外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的检测元件,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多种场合温度测量,并具有数字
输电线路是电力输送的基础设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对输电线路的建设和运行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输电线路中创新技术的应用。
六月六日,由三品美术馆主办的『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第二回巡回展在三品美术馆北京馆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荣宝斋艺术总监张旭光,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张瑞祥,中国老龄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侨办主任齐建平,中国光大集团董事局副局长、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党委纪委书记康臻,建筑设计师吴晨,中国书法出版社副社长郭志鸿,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志祥,北京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