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地位愈发重要。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对我国城镇化问题的分析,大都集中在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城镇化区域差异虽有涉及,但基本采用统计指标法进行简单衡量和评价,并未建立系统的模型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利用统计指标法、面板单位根检验法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城镇化区域差距的动态变化特征,揭示城镇化区域差异扩大或缩小的机制。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借鉴经济收敛理论对我国城镇化收敛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理论分析城镇化收敛机制。2.综合利用σ收敛指数、泰尔指数和面板单位根检验法对我国城镇化σ收敛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样本期内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趋势。3.在城镇化β收敛研究中,通过设置多种空间权重矩阵将空间效应纳入计量模型,对我国1990-2013期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收敛性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各省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广泛运用的邻接权重矩阵和经济权重矩阵低估了城镇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距离权重矩阵更能反映客观现实;1990-2013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显著绝对p收敛和条件p收敛,单纯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难以缩小区域差距,政府应适当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控制变量的引入加快了城镇化率的发散速度,与理论预期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增长率存在负向影响,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过大是加快城镇化水平发散的重要原因,文章最后对我国三大区域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得出了东部和中部地区收敛、西部地区不收敛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