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胆总管结石在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中非常常见,治疗方法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多见,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同样具有微创的优势,也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本研究目的是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临床适应症、治疗的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自2012年10月到2015年2月,我院共有1072例胆石症患者入院。我们纳入胆囊切除术后进行ERCP取石或LCBDE取石治疗胆石症的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本研究排除标准为患者此前有过ERCP取石史或者是既往行胆管手术导致胆管解剖结构改变者。结果:共有14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87例行ERCP取石,54例行LCBDE取石。两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P组胆总管结石清除成功率为97.7%,LCBDE组的结石清除成功率87.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ERCP组清除率较高。平均手术操作时间ERCP组少于LCBDE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52.0±15.8 vs.102.9±40.1 min;P<0.001)。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相似(5.5±2.6vs.5.9±2.3 d;P=0.40),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3.4%vs.11.1%;P=0.15),住院总费用(22722.6±6369.0 vs.23901.24±7542.6,P=0.32)也无显著差异。结论:ERCP和LCBDE均可用于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ERCP方法结石清除率更高,LCBDE方法可能更适用于巨大结石的病人。目的:随着消化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用于胆总管微创取石越来越广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然而其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也逐渐增高引起重视,本研究目的是回顾性分析胆总管微创取石且胆囊切除的患者结石复发的相关临床指标,筛选出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复发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微创取石(ERCP或LCBDE法)且胆囊切除的患者共602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获得复发情况,对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602例患者中完成随访538例,失访64例,失访率10.6%。结石复发47例,复发率8.7%。随访时间9-45个月,结石平均复发时间25.3±8.7个月。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黄疸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石治疗方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总管直径≥15mm、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直径≥10mm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胆总管直径≥15mm(OR=2.758,95%CI:1.421-5.352,P=0.003)及胆总管多发结石(OR=2.873,95%CI:1.412-5.703,P=0.005)是胆总管微创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总管结石行ERCP或LCBDE取石治疗且胆囊切除的患者,胆总管直径≥15mm及胆总管多发结石是胆总管微创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