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情境思想:内涵、渊源及启示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夫曼毕生关注微观情境中的个体命运,他以情境为基础范畴来讨论个体在微观情境中的互动问题。戈夫曼的情境概念代表一种监视性的空间环境,情境是一种即时性生成且具有交往属性的社会实体,同时为个体参与行为的秩序与规范提供控制场域。戈夫曼以情境为基础范畴考察互动的内在逻辑层次同个体在情境中的遭遇紧密相连:个体的互动策略确保了情境涉入的有效程度并维持现有的情境秩序;情境性礼仪与情境失当作为互动有效程度的外在表征分别标记了个体情境行为在“得宜”与“失当”区间中的坐标;情境中个体的行为通过协商形成一致性的规范,而外在的规范性则规定了情境中的道德评价准则,也为个体的道德沦落提供了依据。戈夫曼情境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齐美尔关于形式社会学与空间秩序的观点,同时他批判继承了托马斯关于情境定义的理论观点,此外还深受符号互动主义思潮中情境观和自我观的影响。在戈氏情境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他的情境分析视角逐渐走向窄化,表现出较强的结构功能主义倾向,其情境决定论色彩和无视社会环境多样性的理论偏向也饱受诟病与争议。戈夫曼通过情境互动的阐释机制实现了对符号互动论中情境观的纠偏与回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境社会学的发展。此外,戈夫曼的情境观对媒介化社会中的传播研究具有深远启示:对个体所处情境的考察与分析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播学的媒介观,将人际传播的视野引向情境中的日常琐碎,同时勾连了传播情境中的具身化问题;他高度结构化的情境观也为公共事件中的传播效果研究与社会运动研究提供了以框架为基础的跨学科对话空间。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解读戈夫曼的经典著作发掘其情境概念的内涵与情境思想的层次,并结合对思想史的梳理追溯戈夫曼情境思想的理论渊源,厘清其情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线索,并从戈夫曼情境思想的理论争议、价值与对传播研究的启示等方面作出了评价。
其他文献
生物反馈技术在心理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同样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强大的沉浸感、可控性和安全性,两者优势互补更好地推动了心理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技术在治
康德以其先验哲学的视角指出以“作用因”为其先验根据的牛顿力学原理在解释生命之独特性时是不充分的。在对传统目的论思想进行批判性改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把目的论与机械论
高中语文不仅担负着母语教学的使命,同时也担负着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当前的重点,议论文写
文章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详细地分析了1994—2007年国内学术期刊引用《自然辩证法通讯》论文的情况,得出了《通讯》每年的被引数情况、对相关学科及相关学术期刊的影响情况、高
CuSn10P1合金具有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摩擦系数低、耐磨耐蚀性好等优点,且磷元素的加入能够起到脱氧净化熔体和产生脆硬化合物Cu_3P相,提高合金硬度和耐磨性的作用。但是锡青铜在凝固过程中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等缺陷,导致组织不致密,零件综合性能低。半固态成形技术通过外加场力作用,能够诱发合金熔体中初生相爆发形核,形成液相中悬浮一定比例固相颗粒的浆料,获得晶粒细小、组织均匀、凝固收缩小的铸件,提高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