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人工林枝条生长及节子大小预测模型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6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及不同立地条件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3块标准地中123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枝解析及节子剖析数据,揭示了不同林分条件下林木的枝条数量及在树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了不同大小树木的死枝和节子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枝条的生长、被压、寿命和自然整枝过程,评价了节子大小和分布对木材质量的影响;以林分变量、林木变量和着枝深度等为自变量建立枝条生长和节子大小的动态预测模型;基于混合模型理论,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及对数线性混合模型建立了节子长度预测模型;利用节子剖析数据直接构建了林分枝下高及冠长动态预测模型,了解过去树冠的衰退过程,从而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前提下,预测未来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合理地确定不同林分条件下人工整枝的高度和抚育措施,控制树干上死枝和节子的大小,提高木材质量。研究结果表明: 1、樟子松人工林活树冠内总枝条数、轮生枝个数主要受林木胸径(DBH)、树高(HT)、冠长(HT)等因子影响,而各轮生枝内枝条个数受遗传因素影响,与林木条件无关;一级枝条的垂直分布服从Weibull分布,水平分布服从均匀分布; 2、以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基于枝条和林木变量的枝条大小与分枝结构静态模型,模型包括:一级枝条的基径、枝长、着枝角度、弦长的预测模型。所建模型可以很好地预估樟子松人工林的的树冠分枝结构。樟子松人工林一级枝条基径的年生长量随着枝条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枝条长度的年生长量在前4—6年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在静态模型中引入年龄因子建立了枝条生长动态模型。 3、树冠下每轮轮枝里的死枝和节子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最大的节子分布在树干的中间部位,用树木胸径和枝下高可对每轮节子平均直径的最大值及位置进行预测;基于树木和节子变量,健全节长度可用一线性混合模型来预测,疏松节长度可用一自然对数混合模型来描述; 4、节子有四个生长发育时期:从枝条形成到生长停止(BC);从生长停止到死亡(CD);从死亡到包藏(DO):从形成到包藏(BO)。其中,产生可见年轮的时间(BC)平均为8年;没有死亡但不产生可见年轮的时间(CD)平均为5年,大约占枝条生长期限的38%;从枝条死亡到被包藏的时间(DO)平均为13年;从枝条形成到枝条死亡的时间(BO)平均为12年;每个时期的年轮数与相应时期的年轮宽度可作为独立变量用基于树木和节子因子的模型进行预估; 5、树冠内枝条丢失年轮数范围0到5,平均值小于1,有93.02%的枝条没有年轮丢失;节子不产生可见年轮的数量从0到22,有20.9%的节子丢失年轮数为3;节子丢失年轮数随着节子着生高度(Hk)和枝条寿命(BD)的增加而增加。
其他文献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塑造了大学的精神与品格。大学进行文化选择,一方面,坚持一种永恒的精神,即对于真理与科学的追求精神;另一方面,大学是因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服务于国家
从当前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单纯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智慧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智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最终目标的教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实验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依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
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是指对cDNA克隆进行末端测序所得的长度为100-500bp可以用来代表基因的序列片段。自1991年技术被首次提出以来,因其能低廉、快
目的:探讨尿路造口袋接负压引流器收集恶性肿瘤破溃伤口渗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恶性肿瘤破溃伤口出现渗液患者3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
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特有树种。以川西折多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嫩枝、树皮以及
马克思是通过其“哲学”方法,辩证地、普遍地把握群众的本质特性,而不是仅仅经验地、直观地描述群众现象。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群众属于“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出来的,
本文通过对电影课在中学教育中的现状研究,以道德教育和学科教学为研究方面,突出电影课的教育功能,尝试对电影课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新课改的时机,为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提供思考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之滥觞,其承载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汉字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而起源?汉字造字过程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关于汉字探议的诸多问题,尚未有从形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