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脑实质的非外伤性出血,起病凶险,预后差,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脑出血血肿周围继发性水肿和神经元损伤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血肿的组成成分及其降解产物的毒性是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在脑出血脑水肿中,特别是早期(出血后24h内),凝血酶可能起关键作用;红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则对迟发性脑水肿(出血后2-3天)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血红蛋白代谢的限速酶——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在脑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表明:脑出血血肿直接或间接诱导HO-1表达,HO-1水平的一定提高(低于5倍)可防止神经元损害;而大幅度上调(15倍以上)则与明显的自由基氧化毒性相关。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作为新开发的一种活性抗氧化剂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但其对出血性脑损伤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机制,为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雄性Wistar大鼠,共99只。第一部分用于HO-1免疫组化检测,随机分为脑出血组(ICH group)、治疗组(Therapy group)、对照组(Control group),各组大鼠又分1天(1d)、3天(3d)、7天(7d)3个时相点,每时相点5只,共45只;第二部分用于脑含水量、MDA、SOD检测,同上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时相点,每时相点6只,共54只。2.动物模型制作: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大鼠俯卧固定于立体定向仪,头部正中皮肤纵切口,钝性分离暴露前囟,用40℃水温浴大鼠尾巴后,在距离鼠尾末端约1cm处剪断鼠尾,用微量注射器吸取新鲜血液约50μl,于前囟前0.2mm,右侧中线旁开3mm,深6mm处注入。对照组制作过程同上,但进针后不注血。治疗组各时相大鼠分别于制模前30分钟及术后12小时/次,腹腔注射依达拉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