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tr抗性基因提高普那霉素产量及其家族改组技术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z12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那霉素(pristinamycin)由始旋链霉菌(Streptomycespristinaespiralis)产生,包含普那霉素I(PI)和普那霉素II(PII)两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由包括耐药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目前,缺乏稳定遗传的高产菌株是制约普那霉素发酵生产和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利用抗生素产生菌的抗性水平与抗生素产量之间的正相关性,通过提高始旋链霉菌的.ptr抗性基因拷贝数的方法进行了普那霉素高产菌株的分子选育研究,进而验证利用抗性基因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普那霉素产量的可行性。接着,本文还利用DNA家族改组技术对ptr抗性基因及其同源基因进行定向进化,为有效提高普那霉素产量打下基础。 1.以整合型载体pSET152为出发质粒,首次建立起从大肠杆菌ET12567与始旋链霉菌ATCC25486属间接合转移体系。在对热激条件、抗生素筛选浓度、孢子浓度、接合平板以及Mg2+浓度等条件分别进行优化后,大肠杆菌和始旋链霉菌的属间接合转移效率可达1.36×10-3,且质粒pSET152在传代10次后仍然稳定存在,为始旋链霉菌的基因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 2.为寻找新的普那霉素高产菌株选育方法,通过提高始旋链霉菌的ptr抗性基因拷贝数的方法,进行了高产菌株的分子选育研究。首先优化了链霉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体系,获得ptr抗性基因。将ptr转移到始旋链霉菌中表达获得146个转化子,经普那霉素抗性初筛、发酵复筛,最终筛选出SPR1和SPR2两个高产转化子,产量分别是0.11g/l和0.15g/l,与原始菌株ATCC25486相比,产量增加6-8倍,且传代5次后产量稳定。 3.为进一步提高普那霉素的产量,采用DNA家族改组的方法对普那霉素抗性基因进行人工进化。通过优化PCR条件,从链霉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tr基因及其同源基因actV、mmr全长序列,通过T载体克隆到大肠杆菌获得重组工程菌。 然后用DNaseI对3种等量混合的重组质粒低温消化,回收100-600bp左右的酶切产物,以这些酶切产物为模板经无引物PCR、有引物PCR获得1.8kb大小的改组分子,并构建起库容约为1.83×105的改组文库。 该研究以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家族改组,对同源性较低基因的家族改组技术作出了改进。
其他文献
本文参照ISO 22196-2011《塑料和其他无孔表面抗菌活度的测量》标准,对硬质非吸水性材料进行抗菌试验,通过比浊法、分光光度计法、经验法确定菌液浓度的大小,分析探讨了接种
植物定植在一定的生长环境中,虽然缺乏一套循环性的和肉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但是它们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天然免疫系统。植物通过这种特殊的天然免疫系统,调控一部分具有调节作用的基因的表达,进而控制靶基因的表达,以保护植物免受各种病原和非病原侵害;或直接通过改变这些调节基因表达以应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因此,众多调节基因及其靶基因构成了复杂的信号转导系统,赋予植物防御各种不良环境因素侵害的能力。有
  "多种纤维应用、多种粉体复配、多种功能复合"是纺织行业中纳米材料开发、应用的发展方向,而应用纳米材料,则在抗菌等复合功能纤维的研究与开发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
综述了晋大纳米科技研发的磷酸锆载银粉在鞋材中的应用,使鞋材中的衬里和内垫材料具备抗菌作用。通过使用抗菌鞋材,构成了具有抗菌防臭作用的鞋内环境,改善穿着卫生条件,提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