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是当今开展中医教学、科研的根基。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藏象学说中,又强调心、肺、肝、脾、肾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因此,五脏学说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对开展中医理论建设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行教材中,各脏学说主要包括了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联系等内容。每一脏学说所包含的内容都与现代西医学意义上各器官的功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将现代五脏学说与《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中五脏相关内容作比较,同样存在着差异。因此,现代五脏学说的形成,是经历了学术建构的过程的。就中医教育来说,在古代我国虽然有官办及学堂教育,但主流仍是师承或家传教育的的形式。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对中医学产了重大影响。以近代中医学校为代表的新的中医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医教材的编写也随之出现。中医教材是学术思想的载体,对教材的编写也正式中医学者对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发挥乃至建构过程的体现。因此,近现代中医教材是一类有着重大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文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近现代中医教材为材料,对五脏学说的建构过程进行学术史的研究。本文对自1885年(第一所近代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出现的时间)至今120余年时间里的教材进行了收集,共收集到近现代教材100余种,同时,对这些教材进行了整理,主要为对教材中的五脏学说进行提炼和分析,并按时间顺序将教材中五脏学说的源流加以梳理。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发现五脏学说从总体架构、五脏学说内部的分化以及各脏学说的形成,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从五脏学说的总体架构来说,存在着相对独立五脏学说,五脏与相表里的腑合论,以西医学理论体系论述五脏学说,在《内经》篇章讲解中体现的五脏学说的等方式。就以上几种方式对《内经》使用的情况看,有一些篇章被引用和辑录的相对较多,主要包括《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经脉别论》、《灵枢·本输》、《灵枢·本脏》、《灵枢·本神》等篇章,这些篇章可以视作《内经》五脏学说的核心篇章,其中许多内容都可以按照五脏分别归类,形成了一种在近代早期教材中常见的“五脏归类体系”,此后,这一体系中的部分内容被强调,成为了五脏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说则趋于边缘化,还有一些后世医家对五脏的论述被引入了五脏学说中。就五脏学说的分化来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基本完成的,即首先将五脏“生理功能”与“生理联系”进行了区分,此后,各脏学说中的“生理特性”被分化出来。而在此前教材中的五脏学说基本并无对其功能或特性的专门进行划分。在这种分化与建构的过程中,对五脏解剖形态与部分的内容从近代开始,并未被多数教材所表述,自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各版教材采取简单概括的方式加以说明。各脏生理联系的内容主要来自《内经》五脏学说的核心篇章,但亦有部分学说经历了教材编者的取舍和整合,如“心肾二脏开窍”、“脾主肌肉四肢”等。各脏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内容是现行教材五脏学说中内容较为丰富的部分,这其中很多理论出自于《内经》学说核心篇章的内容,即很多理论来自于自于“五脏归类体系”。但这一部分理论通过近现代教材的建构,其内涵、论述方式等发生了变化,如“心藏神”理论、“肺主气”理论等;有些学说主要后世医家,特别是明清医家的观点而建构,如“肝体阴用阳”理论、“肾推动和调节脏腑功能”理论等;有些学说的建构过程具有较为明显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可以体现对理论内容的论述,对理论的解释方式等方面,如“肝主疏泄”理论、“脾统血”理论等。这几种方式,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近现代教材中的五脏学说逐渐经历了从清末利济医学堂《元经宝要》中将《内经》原文按照五脏分别辑录的方式到现代五脏学说的转变。因此,可以看出,以近现代教材编者为代表的中医学者在中医学术史上扮演着双重角色,即同时为中医古籍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及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