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哺乳动物咀嚼过程中的下颌与舌运动,其运动的节律及运动类型一方面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咀嚼节律及类型发生器(rhythm—pattern gene-rator)的控制,同时又受到外周感觉传入的调节。但是,下颌与舌运动是如何协调一致的,口腔内的感觉传入又是怎样参与调节这一运动协调性的,迄今研究极少,有关协调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急性与慢性动物实验的方式,对大脑皮质刺激诱发以及自然咀嚼诱发的节律性下颌、舌及舌骨的运动特征和颌骨肌、舌肌及舌骨肌的肌电活动进行记录分析,并观察口腔内感觉传入对该节律性下颌、舌运动中各肌活动的调节和影响,以在神经生理的基础上,揭示下颌与舌运动的协调和调节机制。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体重2.3-3.5公斤的雄成熟家兔。在urethane和chloralose麻醉下实施手术,埋入各种肌电电极,X线阻射标记物及传感器,然后进行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为探明在捧除外周感觉传入的情况下下颌与舌运动协调性的基本机制,对大脑皮质咀嚼野进行连续矩型波电刺激(频率30Hz,持续时间0.2ms,强度40-100uV)。采用X线电影的方法(速度64枚/秒),对所诱发的下颌、舌及舌骨运动进行记录与描绘分析,并对颌骨肌(咬肌Ma、二腹肌Di)、舌肌(茎突舌肌Sg、颏舌肌Gg)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Sh、颏舌骨肌Gh)的肌电活动进行同步记录分析。共15只家兔用于该实验。 实验二:为探明口腔内感觉传入对上述下颌、舌运动协调性基本机制的调节与影响,於同样条件大脑皮质刺激下,在上下磨牙间插入硬度各异的五种咀嚼材料(polyurethane-foam strip),对插入前后的下颌运动及各肌肌电的变化进行记录与比较。共10只家兔用于该实验。 实验三:为探明自然咀嚼中下颌与舌运动协调性以及咀嚼不同硬度食物时的变化是否与上述表现一致,并探讨舌的感觉传入对这一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手术埋入电极及传感器后,将动物继续饲养48-72小时,待动物完全清醒并恢复正常自主摄食及咀嚼运动后,再对下颌运动及备肌的肌电活动进行记录。节律性下颌与舌运动由口腔内置入食物(固定形状的胡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