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这个概念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般说来,提到空间这个词,多数人首先是想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体运动的属性,也就是具有长宽高的三维性,或者就是作为“容器”出现。比如,某些固定的地理空间之类。但是,马克思却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空间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马克思的许多经典文本中,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等,他通过对资本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和扩张,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在扩张过程中逐步占据空间并使之带有资本的属性的。本文从三个部分对马克思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第一个部分是从微观角度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形成以及工业城市的出现,向我们揭示出资本的社会空间是如何诞生的,接下来,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本开始向乡村进行扩张,并造成城乡之间对立,进而形成了社会空间的二元分裂,即资本的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空间与封建社会下生产方式的空间之间的对立。而在工业城市中,资本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开始不适应生产力,于是资本就开始了全球性的扩张。因此,第二个部分马克思从宏观角度向我们揭示资本在全球性的扩张中,如何一步步建立属于资本的特有的社会空间。资本利用新航线的开辟,逐步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除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以外,资本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空间的再生产以牟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提出的“用时间消灭空间”这一理论就是针对资本在扩张的过程中的本质而言的。除去前期的暴力行为以外,资本还利用其特有的自由平等等思想来进一步巩固其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空间,从而使得工人阶级接受并且安于现状,以便供资本家进行剥削。但是,资本本身是矛盾的,因此在资本疯狂扩张的同时必然会因为自身的矛盾激化而最终扬弃自身。所以,第三部分,也就是资本扬弃自身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空间,虽然马克思并没有而且也不会对未来社会进行具体描述,但是他所指出的社会发展方向却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使得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得以凸显,进而打破传统的历史——时间维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其他文献
语言区域内的语言接触带来语言变化。以chiobu一词词形和词义的演变例证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中闽南语借词逐渐褪去源语的词汇特征,具有英语词汇的特征。趋势分析结果显示chio
目的研究盐酸洛哌丁胺在肠造口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和使用价值。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临床收治的54例因肠梗阻、腹部外伤、肠道肿瘤及部分因特异性感染而导致消化道穿孔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养老供需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指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大力推广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
首次通过逐级化学提取试验对高级煤中10余个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水溶太及可交换态,碳酸盐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进入晶格或呈单矿物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元素具有一
沧海桑田之变设计:王立品,李异,向开金,方维佳,毕凌岚等工作单位:北海城市设计事务所,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北海古属合浦县,随着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指导方针的贯彻,北海因其大西南便捷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近几年来全社会热议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要达到的理想社会状态。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过程。在建构社会主义
通过对《巴黎手稿》和《穆勒评注》中的异化劳动和非异化劳动比较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流动性、历史性的范畴。异化劳动和非异化劳动是人的劳动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第一人,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艾思奇在上海时期(1932-1937)曾重点关注过人生观,但是艾思奇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