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韪良与中国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韪良(W.A.P.Martin)是19世纪来华的最著名的新教传教士之一,其在中国活动的时间之长、活动范围之广以及影响之大,为他同期的传教士所远不及。该文拟以丁韪良的生平活动为主线,从互动的观点出发着重探讨他不同时期在中国传教活动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其次,该文还将考察丁韪良与中国人的交往,并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丁韪良传教活动的影响。最后,该文将探讨丁韪良的中国(汉学)研究和他向西方传达的中国印象。 该文认为丁韪良青少年时期因家庭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奠定了他日后在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福音以及世俗科学的基础。其后他在中国的活动主要是围绕这两大内容而展开,只不过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调整:在宁波时期,丁韪良以传播基督教福音“天道”为主要特征;北上辞教会职充同文馆总教习后,丁韪良又转为以传播完全世俗化的西方科学(“实学”或“西学”)为己任;到维新时期,丁韪良又转而将“新学”(西方科学)和“天道”并举,徘徊在世俗与属灵之间;到了晚年,丁韪良则又回到教会,回归到传播“天道”。丁韪良不同时期在基督教福音与世俗科学之间进行取舍既是教会内部斗争所致,更是他与中国互动的结果,是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全面考察丁韪良一生与中国人交往的基础上,该文认为丁韪良让中国基督化的企图因占支配地位的中国受众的选择性策略而未能实现,反而只是他所介绍的西方世俗科学得到了全面接受。此外,该文还全面介绍了丁韪良的中国(汉学)研究以及他在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方面的具体观点。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丁韪良对于中国的研究恰恰与他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的实践活动相呼应。丁韪良的中国(汉学)研究可以归结为适应与综摄,即一方面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文明有所肯定,表现出适应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中国的文化纳入基督教的范畴,又表现出以基督教综摄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他文献
刘鸿生是民国时期江浙企业家中由买办商人转变为民族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在抗战之前、抗战时期、抗战胜利以后三个阶段,刘鸿生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抗战前十年
苏洵身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之格局业已形成。天下士人皆著书立说,以表其忧国忧民之心,苏洵也是这诸多士人之一。针对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情况,苏洵从哲学层面思考社会
目前学界对于明清榆林地方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该地区区域开发、环境变迁的研究。另外,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镇,其城墙城堡、军队管理、供饷体制的研究也颇受重视。笔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