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重庆市黑石山—滚子坪风景名胜区作为新设立的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在宏观尺度上对它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文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重庆市黑石山—滚子坪风景名胜区的实际相结合,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风景区整体景观格局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合风景区的景观资源特征与景观生态功能分析,对该风景区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对确立黑石山—滚子坪风景名胜区特色景观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以及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格局方面风景区斑块中,耕地斑块面积最大,针叶林次之,耕地、针叶林、阔叶林三类斑块面积之和占风景区的84.15%,而组成森林的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等斑块面积比例约为48.64%,森林是本风景区的景观基质;风景区内竹林、水域以及桫椤林等特色较明显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较小,区内还有一定面积的灌木林存在。风景区斑块规模总体偏小,中、小型斑块数量占总斑块数的91.85%,面积仅占43.71%;大型、超大型斑块数虽仅占3.39%,而面积比例达41.03%。在大型、超大型斑块中,以针叶林、阔叶林以及耕地等类型为主。分维数方面,总体上各斑块类型的形状较简单,组成森林的竹林、阔叶林以及桫椤林等斑块类型的分维数也较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风景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5501,虽然与最大多样性指数(2.3979)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仍较高,反映了风景区景观异质性较高;优势度指数为0.8478,景观均匀度为0.6464,反映了景观不同类型的分配不均匀,存在少数几个景观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整个景观的现象。总体上,风景区斑块密度与斑块边界密度较大,反映了风景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在所有斑块类型中,针叶林与阔叶林两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边界密度较小,规模较大,是区内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区域。耕地斑块由于面积大,数量多,其斑块密度与边界密度也相对较高。区内针叶林与阔叶林两类斑块分离度最小,它们主要呈聚集状态分布于风景区中,以该两类景观为主体的森林团聚程度较高。耕地斑块类型分离度也很小,仅略大于阔叶林斑块,反映了风景区内耕地的分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分布较聚集。其余斑块类型的分离度相对较高,它们分散分布在风景区内。风景区整体景观聚集度指数较低,反映了总体上风景区景观要素在空间上分布较分散,景观异质程度较高,也说明了风景区景观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强,破碎化程度较高。组成风景区森林的斑块类型如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等斑块类型大部分分布于坡度相对较大、海拔较高的区域,而受人类影响较大的耕地、建设用地等则多分布在坡度较平缓、海拔较低的区域。随着坡度增大、海拔高度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降低,斑块类型由人工性较强的景观斑块逐渐过渡到自然景观斑块。(2)景观生态功能方面风景区生态与社会服务性景观(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约为12109.7万元/年,森林生态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之比4.36:1,比值不高。由于风景区森林中,针叶林面积大,阔叶林面积相对较小,竹林与灌木林面积也占了相当比例,而针叶林、竹林、灌木林以及桫椤林等类型的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效益都比阔叶林小,加上森林林层结构较简单,影响了风景区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量,需加以改善。风景区内生产性景观价值总量不高,其经济密度约为700.225万元/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的经济密度为643.26万元/平方公里,园地的经济密度为12106.77万元/平方公里。园地的经济密度远高于耕地,但园地面积很小,区内农业经济的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风景区内消费性景观的经济密度约为22333.84万元,平方公里,其经济密度远大于生产性景观。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镇都把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提上日程,对风景区的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通过对风景区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的分析与缺陷总结,并结合风景区景观资源的内在特征,将风景区划分为5个景观生态功能区并进行了各区的功能规划;然后,从结构方面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进行了风景区格局优化研究,以优化风景区整体功能,维持风景区景观的异质性,从而实现风景区的持续发展。建议在风景区今后的管理中,在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按风景区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分的规划要求,实施分区管理,针对各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退耕还林,人口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实现各区功能的优化;加强风景区斑块、生态廊道与基质建设;同时,加强风景区建设与游人管理,防止风景区内的建设性破坏,在旅游高峰期实施预约、限游等制度,合理分流游人,最大限度减轻游人对风景区景观资源的破坏,维持风景区景观异质性;此外,加强风景区信息系统建设,对风景区实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