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ERP技术,探究道德认同影响疼痛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从神经层面上揭示道德是如何影响共情的,为提高公众的共情能力,创造和谐人际和社会关系提供更多思路。方法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一,将39名被试随机分为道德认同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两组被试分别由道德词和中性词启动,并对启动有效性进行检验。被试对随机呈现的刺激图片图片做按键反应,记录被试的行为反应并采集脑电。采用2(道德认同:高,低)×2(图片类型:疼痛图片,非疼痛图片)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是被试的行为反应及脑电成分(N1、P2、N2、LPC)的幅值。实验二,将44名被试分为道德认同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通过自我卷入启动程序将被试启动为卷入或非卷入。采用2(道德认同:高,低)×2(情境:卷入,非卷入)×2(图片类型:疼痛图片,非疼痛图片)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道德认同是被试间变量;图片类型与情境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的行为反应及对图片的脑电成分(N1、P2、N2、LPC)的幅值。结果1实验一结果发现,对高道德认同组而言,疼痛图片比非疼痛图片诱发更小的N2波幅(P<0.001)和更大的LPC波幅(P=0.001);而对低道德认同组而言,疼痛图片与非疼痛图片所诱发的N2和LPC波幅无显著差异。2实验二结果发现,在对疼痛图片的反应上,对高道德认同组而言,与非卷入状态(-3.80±0.54μV)相比,卷入状态(-2.82±0.52μV)会诱发更小的N2波幅(P=0.001),但在LPC波幅上,卷入状态与非卷入状态无显著差异;对低道德认同组而言,卷入状态与非卷入状态在N2和LPC波幅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将N2的正位移视为情绪共情发生的指标,把LPC的增强视为认知共情发生的指标。受到疼痛图片刺激时,高道德认同的个体会相比低道德认同的个体更容易诱发对他人疼痛的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2对N2波幅和LPC的结果分析表明,较高的道德认同是对他人的疼痛产生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前提;在情绪共情阶段,自我卷入能够调节道德认同对情绪共情的影响,而在认知共情阶段,自我卷入的作用不明显。图16幅;表2个;参1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