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工具,它通过视觉形象传情达意,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内容远比语言丰富。不仅如此,艺术还能探索人潜意识的情感与信念,帮助人寻找精神上的慰藉。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楠姆伯格第一次提出“艺术治疗”这一概念,20世纪60年代艺术治疗传入中国。艺术治疗是一种基于艺术创作本身就具备疗愈性质或艺术就具有疗愈功能而发展出的理念,其主要通过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媒介将心像以视觉化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创作的过程释放潜意识被压抑的情感,针对人群广泛,常作用于精智障碍人群、心理疾病人群等,对个人内在成长,或其他问题行为都有一定作用。手是人神经纤维最集中的器官,动手可使脑循环发生改变。近年来手工疗愈成为艺术治疗的一种新方式,它通过手对材料的感知,使触觉变的敏锐,刺激神经元的相互建立,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在手工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促进手脑眼的协调发展。在沉浸式手工创作过程中,对来访者的专注度、情绪、自我认知、社交及心理建设都有所帮助。手工疗愈的发展不止丰富了艺术治疗的媒介种类,也让疗“愈”变得更有可能。本文研究的主体对象为自闭症儿童,自闭症作为中国精神疾病最大的一类疾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000万,其中儿童有200万,且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自闭症病因未明,也尚未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只能通过一些干预、疗愈手段帮助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改善语言、行为和社交障碍等。目前,我国主要以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戏剧治疗等方式为主要疗愈手段,对手工艺疗愈的研究和应用较少。论文以此为研究前提,通过前期大量的文献研究构建论文框架,再以实践中三个案例为依据,通过数据的收集,课程情况的记录,以及与学员、家长及教员访谈等形式,总结分析手工疗愈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与效果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促进手工疗愈理论的完善,既丰富了艺术治疗中关于手工艺疗愈空缺的内容,也为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