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质疏松在头颅磁共振上是常见的影像表现,越来越多文献报道缺血性卒中患者白质疏松发生率高,程度严重;白质疏松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卒中病情轻重、进展、治疗及预后明显相关。但白质疏松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神经科急症,发生致死、致残性血管事件比例高,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白质疏松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重要性,以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法]连续入组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住院首发的症状发生48h之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入院后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评估白质疏松,合并白质疏松患者采用MRIcro软件定量测定白质疏松体积并以全脑体积标准化,后给予四分位数分层。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给予患者抗栓、他汀类药物及控制危险因素治疗,随访1年观察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单变量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白质疏松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白质疏松与再发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共18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104例(57.5%)患者磁共振检查发现白质疏松,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ABCD2评分及沉默性脑梗死与白质疏松发生相关,而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病变定位等与白质疏松发生无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95%CI,1.08-1.17;P=0.000)和高血压病(OR,2.11;95%CI,1.06-4.21;P=0.034)为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104例合并白质疏松患者标准化白质疏松体积范围为0.95~49.13 mL,中位数5.00 mL,按四分位数分层后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发现年龄(OR,1.07;95%CI,1.03-1.11;P=0.001)和高血压病(OR,2.21;95%Cl,1.06-4.60;P=0.034)与白质疏松体积密切相关。(3)发病后随访一年发现共26例(14.4%)患者再发血管事件,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ABCD2评分和白质疏松与再发血管事件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1.00-1.11;P=0.040)、糖尿病(OR,2.92;95%CI,1.13-7.57;P=0.027)、高脂血症(OR,4.19;95%CI,1.60-11.03;P=0.004)和白质疏松(OR,3.71;95%CI,1.09-12.60;P=0.036)与血管事件发生独立相关。合并白质疏松患者及不合并白质疏松患者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15%(22/104)和5.19%(4/77),合并白质疏松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不合并白质疏松患者的3倍多(OR,3.71;95%CI,1.09-12.60;P=0.036)。(4)合并白质疏松患者白质疏松体积和高脂血症(OR,5.38;95%CI,1.73-16.79;P=0.004)是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白质疏松体积第四四分位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为第一四分位的26倍多(P=0.009)。[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白质疏松发生率高,年龄和高血压病是白质疏松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一年内再发血管事件密切有关,白质疏松可用来作为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指标。严重白质疏松与临床结局有关,因此,对白质疏松的研究不仅评估其发生,对其严重程度的识别更显重要,积极治疗白质疏松可调节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有望延缓白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