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歷代石刻記錄了大量的鄉里詞捂,為研究中國古代地名詞藉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石刻数量豐富,類型多樣,且刊刻時間、出土地、出土時間明確,所記鄉里詞語具有可究可查的特點,這為研究石刻鄉里詞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石刻中的鄉里詞語主要用來記錄墓主的籍贯地、葬地、卒地。搜集整理鄉里詞語,造行攷證和辨析,剖析詞語的命名缘由,並展现古人與鄉里的密切關係,這些都使得開展石刻鄉里詞語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本文選取漢魏六朝時期的石刻,如墓誌、造像記、買地券、镇墓文、畫像石等,輯錄其中的鄉名、里名、村名等祠藉作為研究對象。為使表述更筒潔,文中统稻為“鄉里祠語”。研究分為四個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論。介绍石刻鄉里詞語的相關情況以及論文采用的材料,研究的歷史和现状,闡述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並封辑錄的鄉里詞語材料進行统計。第二部分是第二、三章,分别討論郡縣的鄉里和都城的鄉里。考虑到鄉里詞語反映的時代特征以及鄉里制度的沿襲,以朝代為序,将郡縣鄉里詞語分為漢至西晋、東晋南朝、北朝三個陪段進行分析。徙記载鄉里詞語的石刻出發,結合石刻的發掘簡報等相關情況,從方志、地名志、地名资料匯編等各種書籍中寻找線索,探求鄉里的命名理據和源由,並大致確定此詞捂記载的地理位置,同時涉及後世的傅承與沿襲。封石刻中其他記錄居民聚居形式的詞語亦有論述,如謝營、嵩聚、北鲁川等,展现石刻記载居民聚居形態的多樣性。有一部分石刻鄉里詞語記载了都城的里坊,主要是北魏洛陽、東魏北齊郑城、北周長安。北魏洛陽里坊着重分析晋、北魏、隋唐洛陽里坊名的沿襲,並以此增補北魏洛陽里坊。東魏北齊鄴城侧重描述鄴城里坊,並探討特殊的“XX行XX里”的里坊表述形式。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對鄉里詞語的命名规律的總結與概括。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概括鄉里命名原則,命名源自地理特征、人物、事件、神話傅說、古書文意、方位等。其中有兩類较特殊,一種是源自具有特殊涵義的詞語,反映了人们對美好、安定生活的追求。另一種是鄉名、里名與縣名的關係,鄉名源自縣名,里名源自躲名,或三者相同。運用地名群理論展開討論,度對地名群的概念和特征造行補充。石刻鄉里祠捂存在同名異地、同地異名的现象,探析鄉里詞語的“同”舆“異”,以吉遷里、治下里等為例說明相同的命名理據是形成同名異地的原因,字形的不同、語音的燮化以及畴代的影響是形成同地異名的原因。並對鄉里名稱的時代性和傅承性造行歸钠。第四部分是第五章,探寻鄉里詞語反映的文化。造像記與買地券記载鄉里村落的偏倚反映了人們對國家行政設置的認可悲度,以及鄉里、村在百姓心目中的不同的地位,並以“廣大鄉寬廣里”、“白雲鄉青煙里”為例,分析佛教徒與道教徒心中的鄉里觀念。利用不同性質的石刻材料,從城市居民、鄉村居民、僑置流民三個角度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利用造像記後附题名知曉鄉村居民成具的構成,並從少數民族造像記看民族融合與交往:利用僑民墓誌記载籍贯、葬地、居所等相關鄉里情況,探寻僑民在流徙後對鄉里的態度。以家族墓誌為線索,考證趙氏、楊氏、羊氏家族墓誌記载的鄉里詞語,並對渤海高氏、封氏、刁氏家族鄉里進行分析,從墓誌記载的鄉里詞語探析偽冒高氏如何進入土著望族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