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肥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肥胖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TC及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的病例资料。(1)收集患者基本临床及病理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原发癌灶直径、数量、位置、是否包膜外侵犯、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是否合并HT和BRAF基因突变;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水平,TSH、FT4、FT3水平,并评估患者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2)采用中国肥胖标准以BMI对其肥胖程度进行评估,在总体及各性别、年龄分组中,分析BMI对PTC发病风险的影响;(3)分析BMI递增与PTC发病的关系;(4)比较不同分层中PTC与甲状腺良性结节BMI水平的差异;(5)多因素分析PTC发病危险因素;(6)在总体及各性别、年龄分组中分析BMI对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7)分析BMI递增与病理特征的关系;(8)分析PTC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分组中BMI水平差异;(9)分析PTC患者不同BMI分组中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1)入组患者1792例,其中PTC组1060例(59.15%),良性结节组732例(40.75%);以BMI对其肥胖程度进行评估,PTC患者中正常组369例(34.81%)、超重组481例(45.38%)、肥胖组210例(19.81%),良性结节组中正常组309例(42.21%),超重组307例(41.498%),肥胖组116例(15.85%);(2)在总体、男性组、男性年龄41-60岁组、男性≥61岁组中,超重组、肥胖组PTC发病风险均较正常组升高,且BMI水平每增加5kg/m2与PTC发病风险增加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在女性组中,超重组、肥胖组PTC发病风险均较正常组升高,在女性年龄41-60岁组、女性≥61岁组中超重组PTC发病风险较正常组升高,但BMI递增与PTC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男性18-40岁组、女性18-40岁组,BMI与PTC发病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3)在男性组及男性41-60岁组中,PTC组BMI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总体、女性组、男性其余年龄段组以及女性各年龄段组比较,良恶性组间BM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良性结节患者,PTC发生与男性、超重、肥胖、TPOAb、Tg Ab及TSH增高均呈正相关性,OR(95%CI)分别为1.530(1.212-2.060)、1.718(1.357-2.176)、1.875(1.383-2.544)、1.002(1.000-1.003)、1.001(1.000-1.001)及1.778(1.578-2.005)(均P<0.05);与年龄41-60岁、年龄≥60岁组及FT3增高呈负相关性,OR(95%CI)分别为0.339(0.256-0.451)、0.155(0.109-0.220)及0.702(0.601-0.820)(均P<0.05);(5)PTC患者中,超重组、肥胖组中男性、≥55岁、原发癌灶直径>1cm的风险均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原发癌灶多灶、原发癌灶双侧、包膜外侵犯的风险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随着BMI每增加3kg/m2,男性、年龄≥55岁、原发癌灶多发、原发癌灶双侧、原发癌灶直径>1cm、包膜外侵犯风险逐渐增加(均P<0.05);(6)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BMI水平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年龄≥55岁组高于年龄<55岁组、多灶组高于单灶组,双侧组高于单侧组、原发癌灶直径>1cm组高于≤1cm组、包膜外侵犯组高于无包膜外侵犯组、未合并HT组高于合并HT组(均P<0.05),而BMI增加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无BRAF基因突变及复发危险度分层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7)在男性PTC患者中,肥胖组原发癌灶双侧、原发癌灶直径>1cm以及包膜外侵犯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随BMI每增加3kg/m2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在女性PTC患者中,超重组原发癌灶直径>1cm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原发癌灶多发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BMI每增加3kg/m2与癌灶多发存在明显相关性;(8)在年龄<55岁组PTC患者中,超重组原发癌灶直径>1cm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原发癌灶多发、双侧、直径>1cm以及包膜外侵犯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随BMI每增加3kg/m2其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在年龄≥55岁组中,超重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高于正常组,且BMI每增加3kg/m2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均P<0.05);(9)PTC患者超重、肥胖组Tg Ab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正常、超重、肥胖三组间TSH、FT4、FT3、TPOAb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1)超重、肥胖增加PTC的发病风险,且随BMI增加PTC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年龄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这种相关性更加明显。(2)男性、超重、肥胖、TSH、TPOAb及Tg Ab增高均是PT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T3增高、年龄较高分组是PTC发病的保护因素。(3)肥胖PTC患者以男性、≥55岁多见,原发癌灶直径>1cm、多灶、双侧及包膜外侵犯风险增加,且随着BMI增加而风险增加。(4)PTC患者随BMI增加,男性癌灶双侧、直径>1cm及包膜外侵犯发生风险增加,而女性中癌灶多发风险增加;年龄<55岁中癌灶多发、双侧、直径>1cm及包膜外侵犯发生风险增加,而年龄≥55岁中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