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籍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莫里森的作品主要从非裔文化及历史的角度较全面的反映了非裔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并从社会及经济状况方面揭示了非裔黑人所经受的痛苦及自身的力量所在,以及白人文化、贫穷、种族和父权制对其的扭曲影响。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其从一个特别的视角揭示了白色意识形态及其本质对非裔黑人及其文化和生活的禁锢。在白人意识形态对非裔黑人精神、母性和家庭的巨大冲击之下,莫里森着重刻画了黑人痛苦的精神磨砺和复杂的心路历程。令人悲怆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佩吉拉的黑人小女孩身上,由于她背离了其他非裔黑人所崇尚的白人社会模式而成为格格不入的人物,最后以发疯的代价换回了她所渴求的白皮肤、金头发和蓝眼睛的悲惨结局。这个为黑人所崇尚的标准是白人主导文化的核心所在,达不到这个标准者一定会自我否定,无成就感,生活也毫无意义。
显然,扭曲了黑人生活的白色主导地位思想意识比黑人天生“脏”的想法更应该得到清洗。“美”已超越了美学的角度而具有了政治色彩,“丑”也不仅仅局限于外表,在西方文明认同中,它已成为一种内在的丑陋,代表道德与精神的沦陷。怍品旨在表明“白色”意念对非裔黑人的禁锢是不适当的,其最终发展的规律必然是:接受、适应、抵制。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其一,白色意识形态对非裔黑人在精神上的扭曲影响。白色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白色”高贵“黑色”低贱的观念,并强化了“黑色”屈从于“白色”的想法。以白为美的标准伤害了大部分黑人。莫里森在此书中揭示了其对黑人的精神伤害。它毁灭了黑人之间最本质的爱,却导致了自我敌视和自我憎恨。其二,白色为美的标准对非裔母性产生的畸形影响。大部分的黑人母亲经历了“白色”对其身体和心灵上的桎梏,并以此影响了他们的子女。其三,白色意识对非裔家庭的破坏性影响。白人中产阶级家庭被认为是家庭的理想模式。通过分析冷淡的母子与夫妻关系,莫里森指出这种白人家庭模式不适宜非裔黑人家庭。在这种意义上说,佩吉拉不仅是种族歧视的牺牲品,更是“畸形父母”与“畸形家庭”的牺牲品。
佩吉拉虚幻得到蓝眼睛的悲惨结局是莫里森对以白色为美的标准的强烈抨击。这种白色意识对黑人是极大的迫害,它使黑人自我憎恨、自我否定、自我毁灭。黑人对自我文化的放弃在母性和家庭方面也导致了疏离,甚至是悲剧。拯救他们灵魂的唯一方式是回归到本族文化当中,找到自我,脱离精神藩篱,寻找他们失去的精神家园。如果黑人坚定自己的黑人身份,保持黑人间紧密联系,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防止自己成为白色意识形态的牺牲品。